当前位置:首页>十九大专题

深入基层感受时代脉搏 不负使命书写“秋天故事”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7-10-26 作者: 施雨岑 等 责任编辑: 吴疆
+|-

原题:深入基层感受时代脉搏 不负使命书写“秋天故事”——新闻媒体记者“十九大时光”蹲点采访报道综述

凛冽江风中,中国日报记者田雪绯站在祖国东疆大地上,思绪万千,甚至忘记了自己冻得红肿的脸。

连日来,她和黑瞎子岛边防派出所官兵一起收听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学习十九大报告。回想起大会开幕当日,巡江战士在黑龙江上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田雪绯仍心潮澎湃。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国各新闻媒体派出众多记者奔赴大江南北,以手中之笔描述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金色十月,用镜头展现一个个“秋天故事”的动人瞬间。

振奋,聆听时代足音

10月的北京已露秋寒。周日一大早,北京朝阳医院里已是人来人往。

工人日报记者邓崎凡来到这里,探访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宋盛晗一天的工作。看到分级诊疗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听到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邓崎凡感叹,“健康中国”已从自己脑海中的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

时隔6年,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曾晓东再次走进这个海拔5373米的高寒之乡,除惊喜于这里生活条件改善之外,也深感当地干部的艰辛——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他们中不少人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

“有人说,在普玛江塘乡躺着都是对祖国的一份贡献。这里的干部却说——不仅要站着,更要奉献。”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让曾晓东触碰到生命的厚重。

在陕西西安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年轻的建筑师们正为百姓“努力拓展幸福空间”忙碌工作。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在完成采访后,被这群年轻人的崇高追求深深触动。

“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走进基层,感受时代前进的足音、探寻一张张笑脸背后的故事,我感到十分振奋和荣幸!”叶乐峰说。

思考,化作前行动力

仲秋时节,湖北京山县新市镇城畈村气温骤降。原本有些担心采访“遇冷”的人民日报记者程远州到达这里后,感受到的却是群众火一般的热情。

村民们争相向他诉说城畈村股改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让程远州思考:如何写出改革落地生根后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有效也是必须的方式就是扎根基层,因为只有站在田埂上,才闻得到稻花香。”程远州说。

一座座村寨就像天上飘下的花瓣,散落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如诗如画。这是经济日报记者魏永刚对佤族村寨新居的第一印象。

在马不停蹄走访了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5个乡镇后,魏永刚深刻认识到安居工程对于佤族跨越发展的重要性。他选择将“阿佤人民住上新居”作为自己报道的主题。

漫山遍野的绿松红叶映入眼帘,山西右玉县马头村的秋日风情令赶了6个小时路的农民日报记者马玉精神一振。谁能想到,如今诗情画意之地,14年前还是万亩荒山,黄沙遍地。

“我有一个‘生态梦’,就是将荒山变成绿地。当这个梦想遇上国家的好政策,就变成了现实。”当地植树模范李云生的话语,深深感动着马玉。他说:“读懂故事背后的时代意义、传播其社会价值,是我未来努力奋斗的目标。”

激情,照亮美好蓝图

郑州,中国铁路枢纽。郑州东站高铁候车大厅里,不少旅客欣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孙清清的采访。

孙清清说:“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小梦想’,这些‘小梦想’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梦’的浩瀚江河。”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满是真情,新闻才有力量。

云南腾冲,恰逢最美的秋收时节。中央电视台记者崔晨韬在此采制的《扮靓山河喜迎盛会》的新闻播出后,当地不少观众表示,更加坚定了守护家乡绿水青山的决心。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和地方媒体统一推出“十九大时光”专栏,表达百姓心声,为盛会营造气氛。

新华社自10月11日起播发“十九大时光”栏目稿件,以小案例展现国家发展的宏大主题,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在一版开设专栏,用青年党代表的感人故事激励年轻读者奋发上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上百篇报道,展现“老外”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赞叹;中国新闻社记者采写系列报道,反映海外华侨华人点赞祖国发展、共同瞩目盛会……

“腿上有泥,内心高远。”盘点此次蹲点的收获,记者们表示,身处伟大的时代,我们要立足广袤大地,捕捉鲜活选题,记录下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6日 08 版)

更多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