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的世界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下,中国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外交日益呈现自信与自觉。中国外交的自信,莫过于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进联合国决议;中国外交的自觉莫过于将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到为人类进步事业,实现国际公平正义的世界梦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日益体现在外交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交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自信与决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新华网发
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就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段话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说明我们党从建党的初心开始,就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就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应当具备国际主义精神。这不仅是党代会报告外交思路的调整,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世界,今后的外交需要从“为世界人民服务”这个角度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也向世界公开表示中国希望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做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世界旨在解决我们这个星球面对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类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目标,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过去,中国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的情形是“天下不扫,一屋也扫不了”。在中国的世界观中,“清洁美丽”属首次正式提出,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一脉相承,而不论美丽中国抑或清洁美丽的世界都需勤加打扫。如将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分别比作“一屋”与“天下”,中国共产党人既扫一屋,也扫天下。换言之,如今中国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格局出现显著变化,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国际形势客观上也需要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加积极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说,世界对中国充满期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中国自身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担当。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要解放全球生产力,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维护人类的公平正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外交,在21世纪弘扬传统中华文明的天下担当,牢记社会主义的使命,超越了近代以来追赶西方的逻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伟大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