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素质教育的诠释

发布时间: 2015-02-12 10:28: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杜宪江  |  责任编辑: 佟静

智能教育:素质教育的诠释 智能教育:素质教育的诠释




 

一、什么是“智能教育”

“智能”一词,在我国古代并不鲜见。《管子•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宋司马光 《程夫人墓志铭》:“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这里,“智能”其义均为智谋与才能。

在新华字典里,“智”指聪明、见识, “能”指才干、本事;“智能”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智谋与才能,二是指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则认为,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简言之,即解决问题及创造的能力。

所谓“智能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普及性地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差异性,利用实施校本课程和其它活动时间,采取多种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即特长﹚,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科学、和谐地发展的教育。简言之,对学校办学而言,

“智能教育”就是“全面”+“特色”(即特色项目)的教育; 对学生成长而言,“智能教育”就是“合格”+“特长”的教育。 “智能教育”对学生培养的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二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即特长),即充分关注学生智能排列组合的不同特点、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这将为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二、智能教育思想的溯源

国内:

1、“六艺”教育思想

所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官学和春秋时期孔子私学的六门基本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培养人的智能,但其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元智能有着惊人的吻合,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六种能力,亦即六种智能。所以,可以说“六艺”教育所蕴含的理论也是一种智能教育理论,它包括:“礼”的智能——人际关系的智能,“乐”的智能——音乐智能,“射”的智能——运动智能,“御”的智能——空间智能,“书”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的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尽管“六艺”教育中似乎没有单独阐述自我控制智能,但不管是西周的官学,还是孔子的私学,“礼”是第一位的,而“仁”又是“礼”的中心内容,“克己”、“爱人”则是“仁”的基本内容,“克己”毫无疑问地则是自我控制的内省智能。可见,智能教育古已有之,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内容之发端。

2、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即认为不同学生智能发展不一样,其个性特长有差别。

3、《学记》“长善救失”教育思想

《学记》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就是要扬长避短,依靠智能优势,发展特长,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救失”,就是化短为长,克服不利因素,弥补缺陷,从而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

长善救失,其目的是培养富有个性的社会人才。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认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正是“长善救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庄子“适性”教育思想

庄子认为万物各有所长,且独一无二,不需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鸟胫虽短,续之则尤;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 他举例说:“黑和白皆是乌鸦与天鹅为了适应各自生存需要而设的,是他们的天性,熟优熟劣,不宜妄下价值判断,应敞开心灵,任其自然适性发展才是正途。”

可见,庄子关注学生个性志趣,倡导培养学生智能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提倡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酰言殊技也”。

5、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他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换言之,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特长,只有智能得到发展,并有一技之长或创造能力,才是现代中国人。

6、当代素质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智能教育强调开发学生多元潜能,培养学生智能特长,这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完美落实方略。

国外:

1、西方“七艺”课程

古代西方大学的文科包括七门课程: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包括体育、音乐、舞蹈、读、写、算术等文化学科。无论是古代,还是中世纪,“七艺”显然都注重多元智能的开发,重视特长培养。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他说:“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可见一斑。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实验研究,于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体都至少具备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七种智能,即语言表达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后来他又补充了自然观察智能﹚,但不同个体各项智能的组合与顺序不一样。这就是说,所有孩子都具有多种智力潜能,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这一理论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特长提供了依据。

三、学校智能教育实践

 1、国外多元智能教育的发展

从1983年诞生开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MI)便成了教育领域的试金石。不同于传统的通过标准化智力测验(standard IQ test),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广泛的智能界定,它包含了一系列显著作用于我们的智力和文化生活的人类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支持并鼓励儿童在学校或其他学习情境中具有多样性的能力。多元智能教育除在美国得到广泛认可和大面各实施外,在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也开展得蓬蓬勃勃,在多元智能课程编制、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我国港台地区多元智能教育的实施

港台地区研究多元智能已较为普遍。如1998年香港开始举办由全港中学生参加的具有创意的挑战的优质教育活动——“香港新一代多元智能竞赛”,鼓励学生注意多元智能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

台湾第一批多元智能实验学校雅歌实验小学、大坪国小等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应用多元智能课程规划,开展多元智能教育实验。台北国立师范学院儿童英语教育研究所所长暨学系主任张湘君教授说:“每次我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都会尽可能将八大智能含括其中,不单是整合各个学科,更要做到融合各项智能,让孩童运用八种智能来学英语……”

3、我国大陆多元智能教育的现状

在大陆,自1999年加德纳的中译本发表以来,对多元智能的研究与实践才真正开始。近年来一些学校进行了有关多元智能的实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北京、上海、山东诸城多所学校设立了多元智能实验区,对多元智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项目,经过多位专家、多所学校参与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多元智能理论深入中国教育,给中国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国内基础教育与国外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社会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条件不同,使得多元智能实践研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研究角度上,大多重视量化研究而忽略了质性差异;二是研究层次局限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缺乏普遍性;三是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四是只注重多元智能开发而忽略了特长培养,导致实效性不强。我们提出智能教育理念,着力小学生智能教育实践研究,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力求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特长的操作方法和规律,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四、实施智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7年10月29日 教办〔1997〕29号)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智能教育主张学生多元发展,注重特长培养,它不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同时特别强调重视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造的能力,这正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智能教育理念开创了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发人的智能,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正确认识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智能优势,尤其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现并培养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智能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否定多数人、肯定少数人的智力观,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必将促进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1、学生观:

教师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承认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待学生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以下几个转变:﹙1﹚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2﹚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3﹚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具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了,教师必须蹲下身来看待学生,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对其进行观察、施教。

2、教学观:

智能教育理念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其一是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对症下药”。其二是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影响人智能发展的因素有三种,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智能背景。施教之前要先对学生的智能发展背景进行了解和鉴别。智能教育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及特长优先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责任编辑: 佟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