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院士:改善免疫力的秘诀
 
时间:2017年11月24日
嘉宾: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

导视:他致力于公众健康事业,呼吁人们要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他热衷于普及健康常识,“10个网球” “4个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是快乐和健康的传播者,七十岁依旧活力四射,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11月18日,在中华预防医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上,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王陇德院士,他就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防治慢性病年轻化以及公共卫生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证明,对于人的寿命而言,生活方式的因素占到了60%,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的慢性病。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健康的心得,或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大家?

王陇德:最好的首先是运动,我们从原来在学校里喜欢运动,后来也没有重点的理念,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也不运动了。1994年我自己体重增加,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从那个时候坏事变好事,认识到不锻炼不行,从那时候起,开始逐渐的运动锻炼,同时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运动锻炼一定要坚持,至少每天半个小时以上,一周最好是三天以上,至少要有五天的时间。要有些比较强的运动锻炼来保证肌肉,这是非常重要的。

王陇德院士接受中国网专访
在此基础上做好膳食,我推荐的就是“10个网球”+“4个一”,就这个原则,很简单的你就可以直观的看到,你吃的超了没有,吃的够了没有,把这个膳食把握好。
(解说:“10个网球”即饮食量以网球为参照物,中年人一天要吃10个“网球”。其中1个“网球”的肉(不到二两):青少年可以稍微多吃点,老人要少于这个量。2个“网球”的主食,最好是杂粮。保证3个“网球”的水果:常吃水果的人,冠心病、中风、肿瘤的发生风险都明显降低。不少于4个“网球”的蔬菜:蔬菜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吃,像黄瓜、西红柿、紫甘蓝、生菜这些要保持常吃、多吃。)
同时,自己每天能够参与一些娱乐活动,哼哼歌,调解调解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永远乐呵呵的,少压力。这样就可以改善我们的免疫状态。很多全是自己做,您说谁能代替你吃饭?谁能代替你运动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6亿的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等慢性非遗传性疾病,成为了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了。为何我国的慢性病群体如此庞大,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陇德:这是很有水分的数字,因为我们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医生明确诊断,像糖尿病患者,60%没有被诊断,高血压患者,基本上50%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压。这个数字还是有一定水分的。
中国网:实际的数字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是吗?刚才那个数字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但是您说还是有水分的,为何我国的慢性病群体会如此庞大?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陇德:首先是国民的健康素养,健康的知识、技能比较缺乏,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们的危险因素控制不好,比如说中风、心脑血管病这样的重大疾病,它的危险因素像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等,它会造成重大慢病的发生,必须要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非常低,这就是造成我们慢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上的原因,政策上的原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改革,创新政策。


王陇德院士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了中风,脑中风是导致中国居民的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目前中国的中风人口大概是有1100万到1200万左右。这是中国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防治任务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高危群体应该如何预防?
王陇德:我们首先是要制定政策,我们把服务的重点要关口前移,要去预防这些重大的危险因素。我们需要让老百姓了解防控的知识,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时要保持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运动锻炼,控制好膳食,戒烟、限酒,来维护好自身的健康。有了这些重大危险因素一定要及早的去医疗机构,甚至到30岁以后,至少去医疗机构检查清楚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这几个水平。血压控制好了,一半的中风就可以不得,就可以没有,要控制好这些风险。如果有了这个疾病,要及早的到医疗机构去,能够救治的医疗机构去进行治疗,抢救,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些我们都希望群众能够知道,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同时采取行动。
中国网: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高发群体,那具体到这么一类人,他们应该进行怎么样的防治工作?需不需要每年去医院做检查,来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王陇德:到医院去检查,首先是明确自己这几项指标的水平。同时,我们这几项指标控制的怎么样?一定要控制好。像高血压为什么发生中风?我们以往给群众宣传太少,很多人认为我自己血压高了就是不舒服一点,我躺着休息休息就好了。实际上血压反复增高,它会让脑血管的分杈出现一个小瘤子,那个小瘤子像气球一样。本来脑血管壁就很薄,如果鼓出一个小包来,血管瘤的壁就更薄了。如果血压反复的增高,就会冲破这个气球,出现脑出血,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和很高的致死率。所以,血压高一定要控制,绝不能让血压忽高忽低。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个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
中国网:脑中风还是可防可控的。
王陇德:绝大部分是可以不得的。
中国网:大部分人群防控意识差,没有相关的知识。
王陇德:因为他平常没有症状,那个病理变化在体内是悄悄进行的,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鼓包,它是慢慢的越来越大,事先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出现症状就那么几秒钟,一下就爆破了。事先没有症状,往往让很多人忽略。另外还有很多,为什么年轻化趋势这么明显?很多中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还可以,根本不重视这些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控制。
王陇德院士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我国慢性病还存在着年轻化的倾向,哪些因素导致了慢性病越来越年轻化?您对青年人又有哪些忠告和建议呢?
王陇德:慢性病一般的发生大概需要八到十年,像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控制不好血糖,十年之内基本上心、脑、肝、肾、眼睛,这些重要器官的并发症都会发生。但这个变化过程是无症状的,悄悄的、静息的在变化,所以他没有引起重视。再加上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负担很重,年轻人不运动锻炼,特别是中年人不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我们保证健康的第一要素,一定要动起来。如果不动起来,除了这些危险因素以外,肌肉流失很快。他到75岁时一半的肌肉没了,最容易衰老了,不健康,这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先动起来,我们常常在说管住嘴,迈开腿,我是打颠倒,迈开腿,管住嘴,只有你先动起来,你才能知道自己吃多少合适。你不能一下就先开始管嘴。
中国网: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对于下一步如何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想法呢?
王陇德: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首先是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是中央已经明确的,慢性病的防控不能仅靠卫生系统,很多系统都有责任。教育系统、宣传部门、医保部门,很多部门都有责任。首先,我们是要把健康怎么落实到各个部门的政策里边去,要建立防控体系,我们特别是要把医疗机构动员出来,要做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控制。我们的医疗机构大部分都在等着病人发病,很难走出院门去,除了一些义诊,日常的活动以外,很少去筛查老百姓的风险,帮助老百姓发现风险,要建立这个体系。我们还得改革很多政策,很多工作都是公共卫生工作,这需要分清楚政府到底干什么,市场到底干什么?
比如说像分级诊疗,那你就得培训基层医生,那谁拿钱?这是公共卫生的工作,应该是政府拿钱。现在都是按医疗机构,政治任务你得下去,这个政策得改。我们有好多政策需要调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全民动员,政府、社会、个人都尽到责任,才能真正把十九大报告落到实处。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中国网
(本期人员——主持/责编:佟静 摄像/后期:刘哲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