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在近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季加孚教授负责的项目“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国际上首创胃癌防控的可行性策略,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本期中国访谈,让我们带您走近该项目的主持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
中国网:首先恭喜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知获奖之后,您有怎样的感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季加孚:这次获奖,其实是对肿瘤医院这个团队,以及我们合作团队多年来工作成果的肯定。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这么隆重的仪式,我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这对科技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鼓励和鞭策。
图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由来,它的研究过程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取得怎样的突破?
季加孚:在亚洲,在中国,每年都是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和国家。每年大概全球新发病人有100万,有50万左右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病人一经诊断就是进展期的疾病,进展期就是老百姓说的比较偏晚的一些病例,按照现在统计大概70%到80%都是进展期的病人。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其实,在几十年前做胃癌的老师们包括我们现在都在问,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不能预防?能不能早期诊断?诊断后能不能得到合理治疗?经过合理的治疗能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患者会不会复发?复发了又怎么办?等等。这都是相关的科学性问题,因此最早在国内做胃癌的一批人,首先就聚焦在胃癌高发的流行病的现场。我们在山东的临朐通过流行病的诊断,调查高发地区的人群胃癌发病到底有什么样的因素。研究发现最重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它和胃的疾病以及胃癌是相关的。自然而然就想到如果去除了它的因素,能不能降低胃的疾病特别是胃肿瘤前期的病变和胃癌的发生。通过我们一系列研究证明是可以的。
在中国抗癌协会外专委员会的带领下,我从副组委到组委,和大家一起做了十多年的工作,从最早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根治率低,提高到目前的92%以上。
此外对于比较偏晚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能够降期。术后辅助性的化疗药物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使胃癌的五年生存期得到很好的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产生了一些单中心和多中心的研究,对外科医生和肿瘤内科医生MDT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建立,发挥了很重要的示范的作用和推广的作用。我们几十年的研究总体使中国的胃癌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
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球国际胃癌大会,我作为大会的主席和国际胃癌协会的主席,也是第一个中国人(担任主席),这是全球对中国胃癌治疗水平提高的一种肯定。参加这个会议的有四千多人,来自国外的代表超过一千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治疗胃癌团队的力量,国外的专家对这次会议肯定、赞赏。说过去第十一届的会没有一届能超过中国承办的这次会议,其实跟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面貌、科技的水平、临床的实际过程中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是密切相关的。
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中国网:刚才您也提到了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的关系,当一个人如果得知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之后,他应该怎么办呢?
季加孚:清除。
中国网:有根除的办法是吗?
季加孚:有,现在很简单,有三联药、四联药,用一些抗生素,治酸的药物等等,是完全能够清除。
中国网:首先根除它。
季加孚:而且我们也有团队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有一些亚型,哪一类跟胃癌的疾病发生有关,胃不同的部位发生的病变,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中国网:这个比如是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统一的治疗,因为这个很容易传染?
季加孚:那当然,这是一般公共卫生学的问题了。我们国家这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健康卫生、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卫生条件也发生改善,人们的就餐习惯也逐步发生改变。过去我们亚洲人吃饭都是扎堆的,一家人围一个圆桌一起吃,其实不光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了,它对于健康卫生都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有些家庭开始采用分餐制,逐步来改善。因为不仅是胃癌,胃炎、胃溃疡、胃的淋巴瘤,跟这个细菌都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网:我们国家胃癌的治愈率怎么样,在国外处在怎样的水平?
季加孚:胃癌要想治好,首先第一点是早期诊断。从预防手段来说,降低它的发病率是最根本的。像日本胃癌早期诊断率已经达到70%,韩国也超过50%。我们国家现在很可喜的一件事是,这些年通过我们做的一些工作,中国早期胃癌平均诊断率应该达到了19%,上海和北京已经达到30%多,接近40%,速度提高的比较快。因为早期诊断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中国网:如何提高我们国家胃癌的早诊早治率,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季加孚:首先第一点,要提高对早期诊断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在我们文化里,好多老百姓认为病是诊断出来的。我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发展得突飞猛进,西方国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自己健康的认识,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健康重视了,定期体检。现在国家对老百姓看病费用覆盖面和覆盖力度,我个人认为在全世界都是最好的。我们也期待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可以将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作为政策来覆盖进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主动地去检查疾病,主动地改善生活方式,那么今后万一得了病,报销比例是不是可以增加。在国外其实有这么去做的,因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费用,跟已经发展到进展期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您怎么看待医生的职责与使命?
季加孚: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特别是现在提升了,医生不是治病,是治带有疾病的人,总体的治疗。刚才谈一个标准的治疗能否贯彻到临床实践,我们就思考很多的因素,我们提供给病人的治疗,能给病人带来什么,是带来生存质量还是生存期?按照卫生经济学的纬度来讨论这件事,那就是说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能否为患者在国家医疗体系里,带来更多的获益。这是我们要重新思考、要重点思考的。
因此作为一个医生,要进行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医生虽然很辛苦,但是从中又有很多乐趣,因为你是能够救人命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感觉到,第一点安全,第二点受到尊重,第三点整个治疗过程是很透明的,而且是很知情的。此外,治疗过程是要让每个患者从经济上、从各方面能够承受得了的。我觉得作为医生、作为我们治疗团队、作为医院,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这些内容。
中国网:肿瘤医生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一般都是比较重症疾病,有一种说法肿瘤医生的成就感相对其他科室来说会更低一些。
季加孚:我不这么认为。全国的医生,全世界的医生,他们所处在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环境,基本都是一样的。走上医生这条道路,你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很好的体能。就像刚才你问我,你一星期锻炼多少次?我告诉你无数次,就跟我吃饭睡觉一样。锻炼、吃饭、睡觉、学习,这是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一些事,你才能应付这个工作,否则你就不要选择做医生。
中国网:刚才您也说了我们现在正在召开会议,也是研究2018年指南,说明医学技术是在每年都在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我们这个项目下一步的目标或者最新的目标是什么呢?您在这方面愿景是怎样的?
季加孚:肿瘤疾病的治疗,从过去粗犷的治疗,逐步走向更加精细化的治疗,从过去粗浅的认识走向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此我相信今后对于肿瘤的治疗,会走向精准医疗,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肿瘤。
对于我们团队来讲,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转换医学的手段,来剖析胃癌这个疾病。除了临床资料以外,还有流行病学、人口学的资料,还有生物样本,我们希望从中能够找出肿瘤发生的条件,以及发生的环境。此外对于肿瘤的治疗,离不开医院的团队和大环境,包括北大肿瘤医院是通过各种方式,打造多学科甚至说跨学科的合作,全方位给患者提供照护,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中国网:我们都知道做科研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尤其想取得成果,可能是要经历非常漫长的过程,您作为前辈,作为导师,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有怎样的寄语或者经验的分享呢?
季加孚:你觉得临床工作不枯燥吗?你觉得记者工作不枯燥吗?其实任何一个工作,首先你得喜欢它,你得热爱它,从这个当中你找到乐趣。如果你有一个方向,你越做越带劲。有时所谓的成果,它是相对的,比如说我现在获一大奖就真是个成果吗?是不是就泄下气没事干?我觉得未知的世界越来越多,而且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不知道你们体会到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就越来越高。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开玩笑,我们是一种什么人呢?叫早睡早起,早晨睡觉早晨起来,半夜两点钟睡觉,六七点钟又出现在病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治疗的患者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微笑,就能感觉到回报。甚至有一些我的病人,突然间微信联系我,他说季大夫您可能都不记得我,我是十多年以前治疗过的病人,或者我父母是十多年前您给做的手术,经常看到你取得一些成就,表示祝福,以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其实这些人都在默默关心着你,你就感觉到医生这个职业挺高尚的。
中国网:感谢季教授的分享。
季加孚:谢谢!
(本期人员——主持人/责编:佟静 摄像:王一辰 摄影:杨佳 后期:刘凯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