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董宁/摄影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网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他就健康中国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方委员您好,您如何评价目前健康中国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方来英:健康中国战略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部署的任务,我觉得健康中国战略对我们现在的许多工作,比如扶贫工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能够解决因病致贫这些很现实的、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健康中国战略从各个方面讲,国家很重视,我们党也很重视。
在实际效果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卫生绩效指标,随着十年来的改革进程,一直在发展。比如我们现在人均期望寿命、人均费用支出、孕产妇死亡率包括婴幼儿的死亡率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们都可以折射出我们国家在健康中国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中国网:健康中国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您是如何定义它的?
方来英:我理解的健康中国是这样的,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和我们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健康服务。它不仅是指医疗服务,它还包括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
第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自己应该具备的健康知识。我们也有一个指标,叫做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因为健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个人关系很大。
第三,我们要围绕着公民健康有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政策体系。当然最后需要我们所有的部门、卫生工作者和全社会一起努力。
中国网:对促进健康公平,让健康事业的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方来英: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要提高基层的健康服务能力,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谈到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脱贫,那么在贫困地区,有多少医生、有多少护士,现在的数字和我们的目标肯定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政策环境,让医生能够下到基层,能够为基层市民服务,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最关键的是解决人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介绍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变化。董宁/摄影
中国网:今年是新医改的第十年,对于医改所取得的成果您有哪些感触,有哪些巨大的变化?下一步对于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继续深化医改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方来英:我来自北京,从北京来看,第一个变化是我们的保障水平。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人口如此众多,我们用十年的时间构造了医疗保障网,这无论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奇迹。像北京,我们现在小孩有小孩的医疗保险,居民有居民的医疗保险,职工有职工的医疗保险,农民有农民的医疗保险,这是一个完整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健康指标。基本上每个五年计划,北京地区的人均健康指标都会有一个台阶式的发展,像我们的人均期望寿命,大体上是每个五年计划都要长一岁,现在已经到了将近83岁了,这个数字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项评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北京都在国际前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个我们很关心的是医疗服务。去年我们实施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做了这样一个制度调整和制度设计。我感觉社会反映还是很好的,一是体现在三级医院的门急诊量降下来了,为什么降?因为我们的基层医疗服务发挥作用了。三级医院的门急诊量大约降了12%,而基层医疗服务涨了17%,人们对社区是信任的,他去(社区医院就诊)了。当然还包括一些制度性的调整,可以使得我们的市民得到更便利、更便捷、更方便的医疗服务。这些体系的变化其实也是我们在改革中非常关注的。
对未来我们有这样几点感受。一是无论健康中国还是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一定要眼睛向下,一定要看到基层。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基层的支撑,我们的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二是我们要更多地看到“人”的因素。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各种投资很关注“物”,而卫生是一个人才密集的领域,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合格的护士。怎样有足够的政策环境让他们到基层去,让他们能够沉在基层,我想这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
中国网:谢谢方委员,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佟静;摄像:王一辰;后期:董超;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