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新材料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如何推进新材料的产业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呢?我们就此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董事长郑月明。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董事长郑月明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王一辰/摄影)
中国网:郑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新材料是战略新兴产业,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十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您如何看待新材料对于建设制造强国的作用和地位呢?
郑月明:我们很多行业(都需要新材料),比如消费行业的消费制品需要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也需要新材料,这些装备制造可以用来加工新的精密件或者制造其他科技含量高的物品。所以说(新材料)现在毫无疑问是我国很重要的基础性材料,也被列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我们国家新材料行业真正飞速发展是近十年。改革开放前一二十年,主要是(发展)基础行业为主,原来基础(材料)都是大量依赖进口,近十年来材料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有飞速的发展,其实离我们想要做到的事(还比较远),我们要变成制造强国,变成科技大国,这方面还是相对弱。因为我们现在的高端制造材料有相当一部分还依赖进口,比方说航空航天的有些材料,还有电子化学品这方面,大部分还依赖进口,所以新材料毫无疑问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网:下一步如何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郑月明:实际上我们国家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因为新材料大量的技术,目前还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跟我们国家产业发展历史有关系,原来是国有为主,大部分研发的力量都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虽然近十年发展很快,有些大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国家重大关键领域的创新是大企业在牵头做,但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要获得科技成果就需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获取,这中间就有脱节的问题。怎么把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地结合,怎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这是我今年的建议之一。
具体建议大体两方面,第一鼓励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来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打造转化平台,把供给方与需求方有机衔接在一起。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转化平台的建设,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这当然是一种模式了。以前大部分产业联盟是以技术方来牵头,或者重大的项目是以企业来牵头,现在要把大部分项目变成这样,确确实实对我们国家来说,科技成果和产业结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了,所以我们希望能鼓励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第二,各个地方产业特点不太一样,我们国家的科技成果也是方方面面的,但是现在各个地方要么转型,要么创新驱动,这两者对接起来,都在抢资源,不管当地产业状况怎么样,都想做十大新兴产业。有的地方本来产业有特点,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抢不到这个资源,这里面就会出现资源错配,这也是供给侧的改革方向。所以我们觉得国家要出台鼓励的引导目录,来促使它有效地去对接,避免资源错配。一旦资源错配,第一造成资源浪费,第二还有可能带来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每个地方都一哄而上,那将来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网:如何提升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郑月明:(新材料行业的)前景和空间肯定是巨大的,但是要促使这个行业的发展,除了要做一些模式的创新以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个地方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怎么让它变得有序,这是一个课题。第二个方面,国家在建立科研成果创新的模式上,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国家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出台了很多年,但是现在每年的提案,包括大部分的课题都还在谈这个。这就需要怎么把它变成可行,提高它的效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国网: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对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郑月明:因为我们是做化工新材料,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我们在智能化方面也是相对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来对提高我们现在的工艺水平、提高我们的制造能力、提高我们的开发能力,包括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质量等等方面,都还是有好处的。现在大部分人工智能集中在消费、可穿戴和自动汽车方面,但是在工业制造方面,现在有一些尝试,还不是很多。
中国网:谢谢郑代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佟静;摄影/摄像:王一辰;后期:董超;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