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
中国网 | 时间: 2010-07-0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活跃在抗日战场 1937年夏天,郑位三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派,返回鄂豫皖边区,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他到鄂豫皖边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当时,红28军在大别山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了解全国的抗战形势,对国共合作更缺乏认识,因此,干部战士对改编一时想不通。郑位三反复宣讲党的政策,深入浅出地摆道理,耐心细致的谈心,终于使红28军走上了抗日第一线。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6月,为了提高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培养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郑位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先后举办了游击队干部、青年、党员训练班。共培训出600多名学员。他同方毅、张劲夫、肖望东等同志一起,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动和武装群众,使大别山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有了很大发展。他自己也走遍鄂东各县,先后领导建立了独立第5、第6两个游击大队。 1938年12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成立,时任湖北省委常委兼鄂东特委书记的郑位三调任鄂豫皖区党委书记,但他仍派人到鄂东领导组建了独立第7、第8两个游击大队。到1939年夏,4个游击大队已有1800余人、1400余支枪。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日寇进攻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年11月,党中央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新四军江北部队5人指挥小组,郑位三是小组成员之一,并兼新四军第4支队政委。 他一面协助刘少奇领导新四军的抗日斗争,一面与支队司令员徐海东指挥部队开展反“扫荡”,不断打击敌人,很快在津浦路东、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后。郑位三任新四军第2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他与师长张云逸领导第2师先后粉碎日寇两次“扫荡”,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1月,郑位三作为华中局的代表。参加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5师的领导工作。他和师长李先念等同志一起,领导鄂豫边区军民开展敌后抗战,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根据党中央指示,实事求是地进行整风。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郑位三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领导中原突围留下惊世绝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刚落幕。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先后调集30万大军包围地处中原的鄂豫边区。面对反动派的进攻,郑位三和李先念一面领导部队和边区群众积极进行反内战的准备。一面建议党中央,集中黄河以南部队打击敌人的进攻。10月24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第5师野战纵队、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嵩岳军区部队在桐柏山区胜利会师。10月30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郑位三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 在郑位三为首的中原局领导下。中原军区部队针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采取了“坚决自卫原则”和“进行合法斗争”的革命两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军事上,实行坚决自卫反击。抗击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在政治上。及时揭露其各种阴谋;在经济上,发动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粉碎其经济封锁。直到实施突围时,死死拖住国民党30万大军,紧紧扼守中原战略要地,为我军实施争取东北,巩固华北和华东的战略展开,作好迎击国民党军队向我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赢得了时间。 1946年6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各种协议和我党的一再声明,准备向中原我军发起大规模的围攻,中央同意中原局突围的决定。突围前,党中央考虑到郑位三身体不好,要他离开部队去延安。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随部队行动。他和李先念对部队的突围进行周密的准备和部署,共同率领北路军以秘密、突然和迅速的行动,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攻之前,跳出其内层包围圈,冲破多道防线后,胜利到达陕南。同时,其他各路突围部队也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冲出包围。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对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对郑位三、李先念同志表示过慰问,祝贺他们在领导中原突围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中原突围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949年10月1日,郑位三毕生为之奋斗的新中国诞生了,为革命落得满身病痛的郑位三却无力承担具体工作,但他在病中仍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注重调查研究,写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和建议。曾被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 1975年7月27日,在十年动乱中遭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郑位三,在北京因病逝世。郑位三逝世后,曾在鄂豫皖共同战斗过的李先念、徐向前等曾亲往医院向郑位三的遗体告别。邓小平为他主持了追悼会,李先念致悼词,悼词中说:“郑位三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革命老战士。他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几十年来,积极工作,艰苦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