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访谈 | 外国使节看中国 | 专家学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网上直播 | 视频中国
 浏览中国网栏目

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一)

中国网 | 时间: 2009-01-04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进入本期中国访谈]

摘 要:越南战争主要是由美国插手干涉和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所引起的。美国对越南和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美国扮演外来干涉者角色,而在第二次印支战争中,美国则取代了法国的地位,充当了主要侵略者的角色。在“多米诺骨牌”理论指导下的美国政府所奉行的遏制“共产主义”、阻挠越南统一的政策,点燃了侵略越南的战火。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是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将越南战争说是“越南北方侵略南方”是荒谬的。越南战争带来巨大后果和深刻影响,它给予人们以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正确总结越南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作者于2005428在河内社会和人文科学大学举办的纪念越南南方解放和国家统一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关键词:越南战争;“多米诺骨牌”理论;和平共处;启示

 

二次大战后,印度支那地区成为国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在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这里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地区。二战结束后的30余年内,这个地区战火不停,不止一次地发生影响和震撼世界的事件。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之后不久,爆发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国际上称为“越南战争”。随着战争升级,老挝、柬埔寨也被卷入,形成“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这场局部战争延续了10多年。越南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远隔重洋的美国为什么要出动大军侵入越南?这场战争有什么国际影响?它给予我们那些启示和教益?研究界已有不少著述,笔者拟从一个中国历史学者的视角,谈一点认识。

 

一、越南战争的发生:美国介入和干涉越南和印度支那事务的产物

 

越南战争,中国学者称为美国侵越战争,又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它是美国干涉和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所引起的。因而要探讨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就必须了解美国对越南和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的动因和发展过程。

二次大战前,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范围主要在菲律宾群岛,而越南、老挝、柬埔寨是法国独占的殖民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虽是在太平洋上角逐的列强之一,但尚未能把它的注意力投向越南和印支地区。当日本于19409月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时,欧战刚爆发不久,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战场上,在远东采取绥靖日本的方针,对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

但日本于19417月侵入印度支那南部,控制了西贡和金兰湾,将印度支那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构成了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地---美属菲律宾的直接威胁,这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政府认识到印度支那地区对它的战略上的重要性,开始改变“不介入”的方针,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并采取了报复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财产,进一步实行石油禁运。由于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94112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南亚,企图独霸太平洋,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这与美英等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也使美国对印度支那及其未来走向更为关注。当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时,1943年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在战后“国际托管印度支那”的方案。这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支那的基本政策,也是美国介入印支事务的初始。

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印支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美苏矛盾的尖锐化,罗斯福去世后,新上台的杜鲁门政府为联合英、法对抗苏联,调整了美法关系。因而在1945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对英国作了让步,同意把印度支那南部作为英国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指挥的范围内,并商定以北纬16度线为界划分作战范围。19458月,杜鲁门在与戴高乐会谈中,明确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军队和法国当局回到印度支那去。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华盛顿方面保证不给我们(即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1]这样,由于美国的认可和支持,19459月英国军队便以受降为名,进驻印支南部,这为战后法国势力重返印度支那铺平了道路。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顾及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独立自主的要求,企图主宰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的命运的大国霸权主义的行径。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之一。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越南人民发动“八月革命”,夺得全国政权。92,胡志明了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越南《独立宣言》,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2]领导八月革命的越南独立同盟是一个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以越盟为主体政府是一个全民拥护的立宪民主政府。越南民族运动的领袖胡志明享有崇高的威望,胡志明政府获得从北到南广大越南人民的拥护,这是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客观事实。美国作者戴维•霍罗维茨写道:“共产党人胡志明和他的游击队曾带头抗击日本人,到战争结束时,胡志明的越盟己经成为一个深入群众的,把抱有各种不同政治见解的广大越南人团结起来的广泛民族运动”。[3]

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尤其是各大国的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主席胡志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曾多次致函美、英、苏、中等国政府首脑,希望各大国帮助越南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提出“越南愿意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交朋友”。由于美国曾与英国在大战时发表支持民族自决和平等的《大西洋宪章》,战后又以“反殖民主义”的姿态出现在东南亚,为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胡志明主席曾8次致电、致函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介绍越南情况的新进展,控诉法国违反《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重新侵略越南,建议美国承认越南的独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却拒绝承认越南人民拥戴的胡志明政府,却去扶植曾经投靠日本法西斯和依赖法国的保大傀儡政权,使越南和印支地区失去了获得和平与安宁的机会。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展开,美国对越政策便打上了冷战思维的浓重印记。1946年末,美国国务院认定胡志明是“国际共产主义代理人”,1949年,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更认为胡志明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者”。[4]在美国看来,胡志明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而其共产主义者的身份和苏联一样,决定了他领导下的国家是反资本主义的,而这是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根本对立的。这样,美国完全拒绝承认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正是在这种思维观念的指导下,美国不但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法国的战争行为作任何谴责,而且默许和支持法国发动对越南的大规模的殖民战争。由此可见,美国在促成第一次印支战争发生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英国学者A.J•斯托克威尔(Stockwell)在说到1949年的东南亚形势时所指出的,“没有美国的支持,或者至少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时,无论法国还是荷兰,都不能继续其殖民战争。”[5]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1950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是战后印度支那政治局势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局面在这一地区的形成。此时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干涉东南亚和越南事务的决定性转变。新中国的成立使越南在地理上与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并有了中国这个坚强的后盾。19501月,中国承认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主权国家,苏联,随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这立即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在美国看来,印度支那是“自由世界的前线”,而“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在于非共产党政权的存在。”[6]于是同年27日,美国带头宣布承认保大[7]为首的南越政权,此后,许多西方国家都公开承认保大政权,用来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对抗。

同年223,美国与法国以及南越保大政权、柬埔寨和老挝签订“五国防御条约”,这项条约使美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干涉合法化。美国对越南的公开直接的干涉,引发了越南的强烈反美浪潮。1950319,西贡-堤岸地区发生了30万群众参加的反美示威游行。[8]后来,这一天被定为越南的“全国抗美日”。越南在反对法国殖民者的同时,提出了反对美国的干涉者的口号,从此越南的抗法战争与国际上的和平、民主运动互相配合起来。越南从努力获取美国同情与支持转向反对美国的干涉,标志着越美关系的重大转变。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627,美国总统杜鲁门指示派遣美军参战,发表声明,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示“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其联邦成员国的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工作关系。”[9] 这样,美国便将所谓“韩战”(即朝鲜战争)与“越战”,视为“双管齐下的战争”,矛头指向亚洲的中、朝、越三个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

19501223,美国与法国及西贡政权签订关于军事援助的正式协定,此后,美国的援助日益增加。据统计:美国援助法国印度支那战争的费用,1950年为520亿法郎,占整个费用的19%1953年为2850亿法郎,占43%;到1954年为5560亿法郎,占73%[10] 美国通过援助取得控制印度支那的广泛权利。为加紧构筑针对中国和越南的包围圈。195010月,美国与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美澳新安全条约》。隨后又与韩国和台湾地区缔结双边军事协定。这样就在中国和越南的周边形成了一个军事包围体系。

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了越南战场。此时,越南战争形势发生了日益不利于法军的变化。由此,美国进一步增加对法国和保大政权的军事支援。1953-1954年冬春,正是在美国大力支持和参与下,法军出动上万机动兵力,占领了越南西北战略要地---奠边府,对越南的中央抗战根据地和越南连接老挝北部的通道构成严重威胁。在奠边府战役期间,美国制定了代号为“秃鹫”的计划,准备出动海、空军甚至地面部队直接干涉,并调动航空母舰到北部湾附近海域巡弋。美国扩大和延长印度支那战争的战略图谋至此昭然若揭!

但是美国主战派的企图并没有完全得逞。一是美国国会、政府内和公众的多数舆论并不支持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李奇微将军也不同意派美军到印支丛林地带去作战;二是在法国人民的强大反战声势压力下,内外交困的法国政府不愿再打下去了;三是美国主战派企图组织英国和其他盟国参加的联合军事行动的计划,由于其主要盟邦英国拒绝而流产。四是遭到联合国许多成员国,尤其是安理会一些成员的反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大力支援下,越南军队在奠边府战役的迅速胜利,给予了美国这一企图以最为沉重的一击,并对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签订和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恢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国企图将战争延长和扩大成为第二个“朝鲜战争”的计划虽然破了产,但印支地区的形势仍然严峻。印度支那和平暂时恢复,但美国没有在协议上签字的大国,并声称美国“不受这个决定约束”。这就埋下了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的种子。

上述历史事实表明,美国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战略企图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在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南下的名义下,公开站在法国一边,遏制中国和越南;另一方面,则是以支持印支国家独立为名,以援助为手段,向东南亚扩张,建立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美国既大力扶植越南右翼亲美势力,并借法国之手打击越南民主共和国,同时又乘机排挤法国势力,以便取而代之。这样,美国势力便日益深入地卷入印度支那地区,成为支持法国殖民战争的重要外来干涉者。    原载于 《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1] 参阅夏尔戴高尔(De Gaulle,Charles):《戴高尔回忆录》,中译本,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05206页。

[2] 胡志明:《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越南外文出版社,1971年,第53页,河内。

[3] 参阅[]戴维霍罗威茨(HorowitzDavid):《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从雅尔塔到越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3页。

[4] [美]托马斯·G·帕特森(Thomas.D .Patterson)等:《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715,北京

[5] 参见 [] 尼古拉斯塔林(Nichonas,Tarling)主编:《剑桥东南亚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第2卷,中译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6]转引自《印度支那问题大事记》,世界知识社,1954年,第123页。

[7]保大为阮朝末代皇帝,原名阮永瑞,1945年八月革命时被迫宣布退位,流亡国外,在香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被称为“夜总会皇帝”。1949年法国将他重新抬出来,宣布为“越南国”的“立宪皇帝”。

[8]参见[]黎茂罕(Le mau Han)主编:《越南历史大纲》(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9-80页。 

[9] 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第402页。

[10] 参阅《越南人民军历史》(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越南人民军出版社,1977年,第427页,胡志明市。

 

 



 
|相关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