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蔡方柏解密中法建交历程>>>
30多年前,有德国人公开说:“在长城上找不到德国统一的钥匙”。言外之意是,中国对德国来说无关紧要。然而,就是在1972年10月11日,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与联邦德国外长谢尔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只有15分钟的签字仪式,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德建交公报。中德建交后,又有德国人攻击时任德国总理施密特“在长城上搞竞选活动”。
谢尔外长是参加完联合国大会后于10月10日下午抵达中国的,在中国访问4天后赶忙回到德国参加大选。谢尔后来曾任德国总统,至今健在。本报从德国驻华大使馆获悉,此翁近几天正在北京参加有关庆祝活动。与此同时,30年后的今天,当年曾亲历中德建交全过程的王殊大使正在德国参加各种纪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中国与德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时,德国也始终没有与中国台湾建立官方的外交关系。1973年10月13日下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接见谢尔时说,这是德国已故总理阿登纳的远见之举,令人钦佩。如今,有德国人把这30年的中德关系定义为“前景广阔的30年”。德国政府为此也在中国发起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公关纪念活动。
王殊曾任中国新华社常驻联邦德国(又称“西德”)记者,甚至可以说,中国与德国建交的序幕就是由他拉开的。或许,他就是中德建交第一人。为庆祝两国友好交往30年,他特意出版了一本书《中德建交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其中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建交内幕。
中德建交前,作为新华社驻波恩记者,王殊采写了一些内部调研报告,周恩来和毛泽东对此都有批示,并专门为此召见王。建交谈判开始后,王被任命为谈判代表。建交后,王先是被任命为中国驻西德参赞,后继任驻西德大使。
30多年前,在西欧地区,中国只同法国、瑞士有外交关系,同英国、荷兰有代办级的半外交关系。即使在这些国家,由于中国外交官都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外交机构处于瘫痪状态。中国与德国双边关系一直很冷淡,没有什么交往:“来往不多,误解不少”。长期以来,中国与苏联东欧一样,一直把西德看成是“军国主义复仇主义国家”。
从1963年开始,西德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与试探。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的建交大大地刺激了西德当局。同年5月,中德两国驻瑞士使馆外交官首次在伯尔尼举行秘密会谈,但却被西德媒体曝光。西德当局随即对会谈行为予以否认,令中方感到不快。同年7月,西德再次提出谈判,并以保密为由改变谈判地点,中方对此反应冷淡,但同意双方1965年在伦敦会谈,但也是无果而终。
1965年,国际知名的德国右翼人物、被苏联东欧骂为“法西斯”的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党主席施特劳斯,通过中间人提出自费访华。这是西德高层政界人士的首次访华,但因为在访问台湾时抨击大陆,中方没有搭理。1966年,中国开始“文革”,外交受挫。1967年3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讨论让中国加入该机构一事,西德一改过去的反对立场,投了弃权票,显示出希望改善关系的迹象。1969年,中苏珍宝岛开战,引起德国一片议论,但德国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苏联对付的重点仍在欧洲而非中国。
其实,中国与德国建交的大背景与中日恢复邦交的大环境都一样。一方面,基辛格当时秘密出使中国,为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铺路。这是美国为改善中美关系而撇开盟友的外交,德国和日本都有被“涮了一把”的感觉。另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并与很多国家建交。再者,1969年德国大选,由主席勃兰特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即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所领导的党)战胜在德国政坛上执政20年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德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科尔所在的政党),二战后第一次组建政府,并积极推动“新东方政策”。
尽管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亲自下跪,向波兰人民忏悔历史;尽管他在当外长时就几次表示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条件已成熟,但其“先苏后华”的外交重点仍在东欧。社会民主党里甚至有高层人士担心对华关系会影响“新东方政策”。这种顾虑给勃兰特的对手抓住了把柄,特别是中美关系改善后。不过,就在勃兰特发表第一次国情咨文后,对华政策已成为执政党和在野党相互争论的焦点。
1971年元旦假期,德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特意在波恩一个私下场合向中方建议,两国外交代表在日内瓦或别的地方商谈两国关系。1972年2月21日,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德国反对党基民盟主席团正式决定,要求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向执政的社民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为给德国政府及执政党适当施加压力,197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以民间外交机构“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名义邀请西德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于7月14日至28日访华。尽管遭到很多批评,但施罗德是西德第一个政界领导人访华。
1972年7月16日,施罗德在北京与中国副外长兼外交学会会长乔冠华单独会谈时说,他来北京前曾同勃兰特总理和谢尔外长讨论过两国建交问题,他得到的印象是两国都欢迎建交,谢尔更是毫无保留地欢迎。施罗德说,谢尔的设想是,两国举行建交谈判达成共识,他再应邀到北京正式签署协议。而勃兰特的设想则是,在施罗德访华后,中国通过驻欧某个使馆向西德表示愿就建交问题举行谈判。稍后不久,施罗德又表示,双方最好能在11月西德大选前谈成。再后来,施罗德向中方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内部谅解方案”,请中方予以考虑。7月20日,经过修改,双方签署了内部谅解方案。当日,周恩来接见施罗德,双方交谈5个小时。
7月29日,施罗德从上海经巴黎回国。离开前,他已接到德国政府发来的明码电报,勃兰特总理建议,西德空军将施罗德接到奥地利,与正在那里休假的谢尔外长会谈。8月5日,在欧洲易北河口外北海的一个小岛上,施罗德与王殊在沙滩的两张帆布椅上开始讨论建交问题,外人只会认为这是普通的聊天。王殊还带去了中方准备的两种建交公报格式,施罗德建议用简单的一种,越简单越好。8月6日,王殊在波恩与德国内政部长根舍(后任外长)会谈,根舍曾模仿“乒乓外交”而邀请中国两名体育记者访德。
8月10日,谢尔外长向中方表示,中德两国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要谈,希望尽快确定具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也接受中方的访华邀请。就在此几天后,中国外交部建议在波恩开始举行谈判,并照会德方,任命王殊为谈判代表。8月18日,双方正式开始在西德外交部谈判。尽管已没有特殊问题,但谈判还是进行了40天,直到9月25日才达成共识。9月29日,中国谈判代表王殊与德方代表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史塔登草签了两国建交公报,谈判顺利结束。谢尔外长应邀于10月11日至15日访问中国。中国第一任驻德国大使为王雨田。 (陈铁源)
作者注:中国原本与东德和西德都有外交关系。两德统一后,中德双方商定以与西德建交日为两国建交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