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使级会谈在世界外交谈判史上创造了一个颇为独特的纪录。两个互不承认的国家,出于各自的政策考虑,居然在历时十余年的时间里进行了断断续续的僵持性谈判。谈判虽然没有达成很多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谈判本身。也就是说,谈判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这样一个谈判是如何启动的?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严重敌对的中美两国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接触?会谈为什么会长期僵持?本文拟通过对已刊布的档案资料的梳理,勾勒出中美启动大使级会谈的背景,对这些问题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朝鲜战争的积极影响:中美不能再战众所周知,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是经英国从中斡旋,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双方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就各自侨民回国问题举行的一系列谈判。但是要真正理解中美这样两个当时严重敌对的国家坐下来谈判的缘由,还要从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局势说起。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能够在谈判桌前坐下来的原因主要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双方重新审视对方,特别是美国认真审视中国的结果。这些变化为中美双方直接接触,举行谈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就国际局势而言, 1953年年中,朝鲜战争的结束,使远东的一个牵涉东西方多国利益的热点问题暂时降温,也使分别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紧张对峙有可能向相对缓和的方向发展。年内斯大林的逝世,以及赫鲁晓夫继任后采取的对外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以及会议对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使国际形势切实有了缓和。这些都为中美两国,特别是中国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此外,随着国际局势,特别是远东局势出现相对缓和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夹缝之间的所谓“第三种势力”的国家的外交活动也空前活跃。由于亚太国家对朝鲜战争心有余悸,所以他们极力敦促国际社会为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平而努力。这些亚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活动及其在中美之间的斡旋活动,为中美举行直接谈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从中美双方对对方的认识来讲,朝鲜战争的前后明显不同。在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领域里,朝鲜战争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出现较大变化的是双方对对方实力的认识。
就美国而言,朝鲜战争前,美国凭借它在二战中形成的巨大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尽管他对苏联有所顾忌,但是它已经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用实力遏制苏联。 因此,在朝鲜半岛的争夺中,一旦它不能与苏联达成妥协,就必然要以武力实现他的目标。美国在朝鲜动用武力,尤其担心的是苏联的介入,同时美国决策者也确实考虑过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拒绝了台湾当局要求参战的请求,旨在防止自己重新陷入卷土重来的中国内战。但是,美国决策者并没有真正重视中国的意图和动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对于中国说“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一定要管”的警告,他们先是不重视,后来在周恩来通过印度大使再次转达警告时,他们只是把它视为“恫吓”而不加以认真的考虑。 总之,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十分放在眼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