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认识偏差与媒体报道有关

中国网 | 时间: 2009-09-02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刚才三位嘉宾对我们讲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也为我们讲了林林总总的原因。现在我想请三位分别为我们谈一下世界对中国的认识的偏差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多丽丝•奈斯比特:我很惊讶我们这么快就把偏见的问题解释清楚了,我想再解释一下西方对于中国的一些偏见。比如说自由这个问题,中国人所认识的自由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西方人非常喜欢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政治的意见,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渴望一种和谐,他们渴望的是多样化。在这种多样化中可能会有一些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这种冲突,甚至是一种混乱的状况才可能带来一种创造力。而中国的自由像孔夫子所说的,有规矩才成方圆。中国人习惯于在一个框架内享受一种自由,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达到一种安全感,而这种有序的自由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赵启正:这和中国的历史有关系,中国几千年来是封建社会,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在改朝换代当中,有很多战争和封建压迫,所以人们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认为在和谐的环境下才容易产生思想的自由。如果在战乱中,或者是极端贫困中,就没有产生思想的环境了。中国追求的是一种在和谐下的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表达,所以这里面的确是有一些区别。

赵启正:在1840年以后一直到1949年,中国人一直是在动乱、战争和列强的侵占下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自由,人们感到的是压迫,人们极其渴望有一个好的、和谐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追求我们自由的思想,这里包括政治思想、学术思想。

中国网:部长,您经常代表中国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那么对于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偏差的例子和感受应该特别深。刚才多丽丝•奈斯比特夫人谈到了她的观点,您也与她过招回答了,接下来谈谈您的观点、您的例子。

赵启正:国外舆论对中国的评论,或者说国际上的中国观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人看来有些是荒唐的,有些是合理的。比较荒唐的就是中国发展了,必然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必然对其他国家造成不利,这是一种“威胁论”。还有一种是认为中国没有什么前途,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最终是坚持不下去的,说中国会衰败,会垮台,这又是一种极端的意见。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参考,就是中国强大了,它的经济发展了,它的国际贸易增加了,因此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中国的出口量在上个月已经超过了德国,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些贸易都是双方的,因此给其他国家出口的机会也多了。所以这被称作“中国的列车”,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利益,也可以简单说是“中国机会论”。

当然,在这当中也有人说,中国逐渐强大了,是不是国际责任承担得更多了?我们的回答是“是”。比如说联合国所组织的维和部队,中国所派出的人员是最多的,对于当地维持秩序、救助灾难、帮助人民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多丽丝•奈斯比特:这要和中国的人口相匹配。

约翰•奈斯比特:在某些地区,中国维和部队的人数是最多的,但不是说全球的。

赵启正:在这些很不一致的评论当中,我们要对那些正确的评论认真听取和从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营养。

约翰•奈斯比特:我想评论之前的一个问题,我们刚才讨论的,您刚才提到中国历史的问题。在西方来说,西方人其实很注重稳定,而中国人注重的是变革,中国人希望在变革中寻求稳定。而在西方,在稳定当中如果有不稳定发生,他们希望能够来解决这个问题。西方人的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本来是稳定的,所以他们才在稳定中寻求变化。而变化一旦发生,他们希望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变化。

多丽丝•奈斯比特:谈到偏见,西方人说这不是对中国的偏见,但是中国人说这就是偏见。其实中国确实有很多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觉得这和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在西方有一个人买到了不合格的中国产品,他就会把这个事情放大,说中国生产的都是不合格的东西,我们不要买中国产的东西。其实在西方也有,当一个产品他们买得不好的时候,被报道出来以后,同样会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这和报道是有一定关系的。

赵启正: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到过外国,大多数外国人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如何了解对方?一个是报纸,一个是电视,一个是电影。而做报纸、电视和电影的人,他们都没有觉得自己有全面表达,或者是准确表达本国或者是对方的责任,这样就使外国人通过西方媒体来认识中国,自然就被报纸的编辑和电影的导演牵着鼻子走。

最好是能直接观察对方,而这个很难,因为没有这种可能到外国去研究,更不会像奈斯比特夫妇经常到中国来。我们就希望媒体在报道对方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信条,就是事实正确,可以依靠自己的观点去报道,但事实正确,读者就可以根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和报纸、电视的观点不一致。但是如果事实报道得不准确,当然就误导读者了,这就是当前国际舆论界和国际传媒界的一个偏差,就是有的时候事实不够准确。

多丽丝•奈斯比特:您的话让我想起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如果你有一个石头,你可以用它来建一面墙,也可以修一座桥。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用石头在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事实上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有可能是在造墙。

赵启正:我觉得你要有信心,因为奈斯比特前面的几本书很成功,这本书造成的桥我相信会有几十万人走过去,因为一本书的读者可能是两个人或三个人,也就是说要有接近100万人走过这座桥,请你要有信心,中国读者会上你的桥。您不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对话:中国模式》充满更大的信心吗?我相信我们探讨的问题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座沟通之桥。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