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文化
常州,史称“龙城”,是一座仅文字记载就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春秋时期,常州的人文始祖季札,就以学识渊博、重信守诺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的千余年间,常州共出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而进士则多达1546名。明清以降,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常州五学派”集群涌现,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近现代的常州,诞生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涌现出了李公朴、史良、赵元任、刘海粟、华罗庚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建国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中的常州籍院士就多达60余位。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积淀了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常州已有梵呗唱诵、留青竹刻、金坛封缸酒酿造技艺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金坛刻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非遗”百花园中的工艺美术是常州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涉及10多个门类,包括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等,每一样都巧夺天工、堪称一绝。常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名人共36人,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万余人。
常州三杰
春秋淹城遗址
规划馆博物馆
3、经济基础
常州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奇迹。改革开放后,常州领风气之先“第一个崛起”,在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创出“常州经验”,赢得了“中国工业明星城市”的赞誉。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不断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快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五大重点产业。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044.9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6732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0000美元。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攀升至841.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9.4%。新型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0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798.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1.4%。服务业逐步向高端挺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上升至31.7%。
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