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访谈>治沙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人物之二——訾德清:从煤炭产业转型到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7-09-09 丨 来源: 新华丝路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 韩得尔

訾德清,男,1951出生,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中共党员。 2010年4月8日,他创办了民营企业—鄂尔多斯市绿远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840万元,现有职工53人,其中大专学历8人,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是一家集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农业开发、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规划。201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挂牌,授予“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2013年3月被杭锦旗林业局评为“林业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几年的生产实践下来,公司探索出一种生态经济型防沙治沙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之路。

一、创业初期困难重重

2010年,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步加大,发展前景和模式也愈发清晰,年近60岁的訾德清同志,舍弃曾经为他赚钱到钵满盆满的煤炭产业,将自己的煤矿转让出售,通过多种办法筹措资金1亿多元,在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流转土地32万亩作为荒漠沙地生态治理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包括移动沙丘12万亩、固定沙地3万亩、沙间凹地4万多亩,重点发展梭梭林种植和梭梭嫁接肉苁蓉产业发展。

初到库布其沙漠化区域,到处浩瀚沙漠,寸草无生,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草场恶化非常严重,草牧场大多被沙漠或潜在沙漠化地块所占据,人和牲畜饮水非常困难,大漠孤烟,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每每刮起大风暴时,所见之处到处黄沙弥漫,一刮风就是好几天,刀锋状沙丘滚滚如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发展瓶颈非常明显,发展牧业行不通,发展农业更行不通,缺水、缺电、缺财力、缺道路运输条件、对外发展缺平台,訾德清所承包区域的农牧民在承包前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可想而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就几十元,条件好一点的能达到几百元。

二、直面困境,逆境重生

面对无水、无电、无路的恶劣环境,訾德清迎难而上,将他经营多年的煤矿转让变现后,开始向库布其沙漠挺进。先后在试验基地上修通10公里泥沙公路,打出350米的深井一口,修建了300立方米的防沙储水池2座,购置了各类机械设备和生产车辆40多台(辆),兴建了生活、生产、科研、办公用用房1500多平米,标准化饲养棚圈2000多平米,而这些也为他的沙漠肉苁蓉事业垫好了基石。

创业初期,煤炭行业出身的訾德清,事业可谓顺山顺水,2010年期间,正值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大建设和国家投资高额期,煤炭行业发展在当时利润很大,在内蒙、山西及陕西等地煤炭行业那是响当当挣钱行业。但是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视和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而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区农牧民生活在严重的沙害之中,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他当机立断,决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沙漠支柱生态型绿色产品业,舍弃现有的煤业,去库布其沙漠发展。当时,他的妻儿老小都非常反对,妻子好几次跟他吵架坚决不同意,甚至都快闹到离婚的地步,但是他坚持住了,他多次软磨硬泡终于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使妻子及家庭随从人员都加入到库布其沙漠创业大军中,成为他的坚强后盾。夏天,库布其沙漠酷暑难忍,訾德清每天从30公里之外的苏木政府带上50公升的饮用水,中午就和工友们一起在3米高的小帐篷里休息一会,接着在40℃的高温下继续种草种树,同时为当地农牧民搭建沙障3万多亩,为农牧民增加1000多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称赞。

当然,作为生态脆弱、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的杭锦旗来说,旗委、政府也非常重视引企造林、发展生态产业,在政策及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让訾德清更加增添了发展的信念。

在前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水、电、路及防护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沙区建设。他的创业团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流转承包的沙化土地上栽植沙枣、沙棘、沙柳和杂交改良树5万多棵,种植了抗风沙植物5万多亩;修建了1.5米高的钢架网围栏35公里,围封了5万多亩沙地。为他接着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三、产业发展效益凸显,回馈社会创业致富

2012年10月,訾德清同志又带领公司职工在试验基地2万多亩梭梭的根部接种肉苁蓉,梭梭嫁接肉苁蓉产业是訾德清最看好的绿色朝阳产业,肉苁蓉是人们对保健品类产品需求的福音,肉苁蓉可以生吃,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深加工利用发展各类高附加值保健品,具有极强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它的产品功能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抗衰老作用、调整内分泌、促进代谢及强壮作用、促进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保护肝脏、抗疲劳等等作用,是现代都市化人群的高端消费品,是杭锦旗生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甘草等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为促进全旗乃至全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带来莫大机遇。从2013年开始,初步估算,绿远公司通过发展肉苁蓉产业及其他经济产品每年可带来近200万元收益,并且随着肉苁蓉的成熟,产量逐年递增,收益进一步增加,同时带动了地方农牧民的经济发展。

看到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社会和经济成果,被流转沙区农牧民还成了劳动力入股参与生态建设的大军。每年每逢公司植树造林大忙季时,被流转土地的沙区农牧民优先以劳动力支出形式参与到绿远公司生态建设大潮中,种树、养护浇水、修理网围栏、修路等工作,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以前,我们每天家里呆着,啥事儿也做不了,没营生。”一位正在植树忙活的农民说,“现在自从绿远公司的到来,每年种树、浇树等等,也能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收入”,让訾德清创办的企业每年可为当地农牧民人均2000多元的收入,既有效的为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又增加了社会效益。

现在,绿源公司试验基地的林木长势非常良好,5万多亩梭梭的成活率在80%以上,有的已达1.5米高,试验基地的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风蚀程度减轻,沙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场又现勃勃生机。

截至目前,2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已初步取得成效。2015年春采挖肉苁蓉5000kg(鲜品),肉苁蓉种子10kg,实现产值55万元。今年初步估算,20000亩已接种成功的梭梭林,可采挖肉苁蓉80000公斤,采收肉苁蓉种子50公斤以上。肉苁蓉产值可达400万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摸索、试验、推广发展,杭锦旗梭梭肉苁蓉人工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步形成规模。造林、接种、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梭梭肉苁蓉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态建设项目、碳汇林项目、林下经济项目相继启动,使梭梭肉苁蓉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化。

訾德清同志深情地说“库布其沙漠这个大舞台,发展前景其实很广很有前途,在社会各阶力量的关注和支持下,我非常有信心做大做强这张全国生态经济林产业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