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环境 和而不同
|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15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文/记者 张蕾 石洪玮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了人”。建筑记录着城市的连续变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民族对文化历史的延承。采访关肇邺教授,记者发现他的书框上摆满了与研究生、博士生毕业时的合影。他始终把做教师当做第一任务,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毕业数十年后,无论在国内国外仍经常联系,师生情意笃深。他的设计也多是文化、教育类建筑,基本上不做商业类建筑。其目地是通过建筑来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他认为在大学的青年学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 关肇邺教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工作至今。1981-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年,1984年晋升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当选“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005年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奖,2010年获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五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为国家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建筑工作者。 采访伊始,关肇邺教授开明宗义的指出,他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实用、经济、美观,任何建筑物都不能因追求形式而背离基本精神,背离其所在地的基本审美价值。他认为,建筑是建筑师的创作,但更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的、全社会成员经常面对的、耗资巨大的体型环境。建筑和某些实用美术一样,它的物质功能居第一位,精神功能居第二位。对大多数建筑物来说,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地要求它们应符合适用、坚固、经济和美观的要求。在关肇邺教授的各种设计作品中,他十分注意节约建筑造价而不失使用上的合理和形象上的美观得体。 但这里所说的“美观”并不仅仅是我们通俗所认为的“好看”,更主要的是能恰当地反映建筑的功能和品质,在给予人们“美观”的感受之外,还应与所处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与所处的时代相适应,追求总体的和谐。关教授认为建设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尊重历史、尊重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尊重前人的劳动和创作,应是在旧建筑群中设计新建筑的重要原则。由他设计参与的清华图书馆三期扩建就是最好的例子。“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获得好评,是因为和周围环境自然融合。新馆很大,却甘当老馆和大礼堂的配角。而且新馆建设每平方米只用了1000多元。”关肇邺教授向记者展示着当初设计的建筑效果图。在绿色林木的掩映下,棕红色墙身、坡顶、拱门代表了智者应有的宁静、平和,是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表述。在建筑艺术上,新馆力求在朴素无华中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建筑体量的合理组织及形象的精心塑造,使它和老馆相得益彰。两者在建筑形象上既有所变化,又和谐统一。清华图书馆经历两次前后跨度几十年的扩建,传达了一种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那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割裂历史、标新立异。2010年美国“福布斯”所选出14座世界“最美大学校园”中,清华大学校园是亚、非、拉美洲唯一入选者,这正得益于关肇邺院士所强调的建筑历史的良好延续。 关教授在他的各种设计中均不故意突出自己的作品,而是使建筑和自然及周围建筑和谐一致,在整体环境中根据建筑性质及所处地位,甘当“配角”或理直气壮地当“主角”。从他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不难看出,关教授对文化、教育类建筑情有独钟。而这类建筑的艺术形象,常不追求外形的新奇突出,不夸张炫耀,而注重在看似平凡的外形中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好的建筑常可以做到愈是时间久远,其形象愈是深入人心,永不过时。 在关教授看来,建筑以其或庄严、或雄伟、或幽暗、或明朗、或华丽、或朴素的形象和气氛,使人产生或崇敬、或自豪、或沉重压抑、或轻松欢快等等的情绪,它所具有这种品格,与音乐相似。如果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比拟为凝固的音乐,那么1919年墨菲大师设计的一期工程是乐章的起点,1931年杨廷宝先生设计的第一次扩建是主旋律,而1982年关肇邺先生设计的第二次扩建,则达到了整组建筑乐章的高潮。三位建筑大师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美妙旋律,文脉相承,珠连璧合,共同完成了一次新老建筑的经典对话。而目前关肇邺教授手头正在紧张进行的一个大项目,正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四期扩建工程。采访结束后,他便忙碌于这次的设计,我们期待着并相信着,“音乐”的另一高潮会再次奏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