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简称“中译公司”,成立于1973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翻译出版机构。它的总经理吴希曾先生曾经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是优秀的无线电工程师,他现在也是一位非常优秀和成功的出版商,在这方面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现在他正带领着这家充满了深厚实力和资质,又有着年轻朝气和活力的团队走上迈向世界之路。
为您介绍今天做客中国网的嘉宾,他就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吴希曾先生。
(2007-08-31 09:57:19)
[中国网]:
我相信很多人对您的职业生涯转换非常好奇和感兴趣,您曾经是无线电工程师,现在来做出版行业。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和转变?
(2007-08-31 10:01:35)
[吴希曾]:
这个转变应该是和我们国家的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在清华大学是学数、力学的,当时也算是高端的科学。后来毕业分配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68年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内政治形势不是特别稳定,当时我就分配到了一家工厂。
到了工厂之后,我烧锅炉就烧了三年,做劳动锻炼。后来因为那家工厂是国防工业很大的工厂,也是涉及到我们国家军事的设备的工厂。就很自然地从事无线电,因为它是做有关导弹导航系统。这样我就开始做无线电的工作,后来也成了工程师,一共干了15年。
到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文化开始发展,所以中国开始要编辑中国第一版的《百科全书》,当时涉及各个学科。其中也包括力学、数学。当时出版社也急需有学习这个专业的人,所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力学卷、数学卷我到后来都直接参与。
所以这样从职业来讲,从工程师走向了出版的职业。
(2007-08-31 10:02:06)
[中国网]:
看上去好象是机缘巧合,其实我觉得也是缘分,把您和中译公司绑在了一起。我们知道中译公司是很权威的公司,我想听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2007-08-31 10:04:40)
[吴希曾]:
刚才你已经讲了,我们公司是73年成立的。当时成立的背景是71年,第一任大使黄华到联合国参加工作以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联合国有五种工作语言,其中有一种是中文,也就是说它所有的文件、开会的发言使用的语言都有中文。中文的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前是外国人做这件事情,这显然不是太合适的。
所以黄华大使提出来,这个应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做这件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所以由国务院和当时主要领导人决定成立一个机构,专门做联合国文件翻译的工作。所以当时成立叫“联合国文件翻译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到明年我们就35周年了,35年来这一直是我们公司主流的业务,我们和联合国一直有长期的合同,来做这项工作。
应该说这项工作是为它成立的,而且35年来一直做这个,是我们的基础。近年来,无论是翻译的业务,还是出版的业务我们都有很大的扩展,不是单纯的给联合国进行翻译。
(2007-08-31 10:05:36)
[中国网]:
现在您是一个专家了,如果让你给出版人下一个定义,您认为是定义呢?
(2007-08-31 10:08:23)
[吴希曾]:
倒不是说专家,但是做出版已经做20多年了,我是83年、84年进入出版界的。翻译我是前四年以后才到翻译公司,但是以前应该说也做过一些翻译的工作。所以,只能说做这个工作,不能说权威和专家。你既然提这个问题,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2007-08-31 10:08:41)
[吴希曾]:
所谓的出版人,大家现在提的比较多,从这个概念来讲,首先出版从行业来讲,它是一个有关内容的产业,可能现在这个提法大家都认同。那就是说,出版人就是一个能够有创造内容能力的人,你才能够从事出版,这应该是一个条件。
再有一个,有了内容的创造能力,同时还要把变成一个出版物。变成出版物以后,或者说是商品,那就是说你还得有能力经营它,通过你的工作把它变成一个出版物,能够让这个出版物到社会上,到读者的手里。这整个的过程完成以后,实际应该是出版人做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现在应该说专门的机构是出版社,出版社有做各种工作的人,它的社长、总编辑,以及一些能够负责整个过程的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应该可以称作是“出版人”。
(2007-08-31 10:10:51)
[中国网]:
根据您长期的从业经验,在您看来什么样是成功的出版人?
(2007-08-31 10:15:59)
[吴希曾]:
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他要对这个职业或者专业应该有比较深的造诣,在这方面他应该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有比较强的能力。
第二,他在这方面要成功,那就得有业绩。你作为出版来讲,你做过的一些出版物能够被大家认可,被社会认可,而且在社会上能够流传下去。因为出版的功能中一个是传承文化,另一个是传播知识。当然,现在也有娱乐,大家通过阅读也能产生一些娱乐。
但是应该说,从它最重要的来讲,还是传承文化,通过出版能够使以前的文化得到积累或者传播,然后促进这个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业绩应该是很重要的。
第三,作为一个成功的出版人,也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或者两个出版物,他应该把它作为终身的职业,或者是终身的追求,他应该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这样的人,我觉得才可以说是比较成功,或者是成为出版家。
(2007-08-31 10:16:35)
[中国网]:
在您眼中要有很丰富的从业经验、资质,有造诣、业绩,同时还要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要把这个当做事业来做。这是您这么多年总结的成功出版人的概念和经验。
(2007-08-31 10:19:10)
[吴希曾]:
我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
(2007-08-31 10:19:35)
[中国网]:
刚才我说您是权威,因为您获得了很高的奖——韬奋出版奖,这个奖很重。
在您加入中译公司之前,它是以翻译为主,出版为辅,现在把出版提高到一个高度上来,您是怎么做到的?
(2007-08-31 10:19:45)
[吴希曾]:
我是2003年调到这里做这项工作。我们单位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当时我们的总裁也是原来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也是长期做这项工作。作为任务之一,他提出来,他说中译公司翻译很强,在国内是数得上的,这方面的成绩也很卓越。但是在出版的方面比较弱,在我们集团里面可能是倒数第一名。
他当时是和我这么讲的,因为当时无论从出书的品种、规模上,我们才800万的数字,这在出版界来讲,这个数字还不够格,就是不够作为出版机构的最底线,实际在这以下。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当时给我的一个任务,就是希望把出版这块发展起来。
(2007-08-31 10:20:31)
[吴希曾]:
所以,2004年的时候,在我来半年的时间我有一个想法,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我们中译公司的翻译和出版同时发展到一个水平。而且,我当时提的是双翼齐飞。因为翻译是我们公司的主流业务,我们应该把出版业务也发展起来。所以我们有两个翼,一个是翻译,一个是出版,这样两个翼就好飞了,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所以经过中译公司这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这一点,起码从数字上来说,比如我们的销售收入,今年已经做到了。这样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和国内的大出版机构和成功的出版机构比,我们还是非常小的。
(2007-08-31 10:21:52)
[中国网]:
但是很有潜质。您刚才谈到了这么多的成绩,我们想知道,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两翼齐飞?
(2007-08-31 10:23:27)
[吴希曾]:
首先是翻译那边。实际我刚到这儿,我用半年的时间把公司的情况,还有整个翻译和出版的情况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你刚到一个新的单位,有很多东西需要熟悉,包括你的业务、人。特别是翻译对我来说是新的领域。
刚才讲了,翻译我也做过。我在工厂的时候,当时为了做这个项目,翻译外文的资料,应该说还是比较系统的,但还不是很专业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工作。用以前学到的外文知识翻译资料,为工作所用。但是从真正意义来讲,不是翻译,只是做了翻译的工作。
到这儿来以后,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翻译公司,而且是给联合国文件做翻译,应该是非常高端的翻译。所以这需要我认真的了解和学习。
(2007-08-31 10:24:05)
[中国网]:
对您自身也是一个挑战。
(2007-08-31 10:25:08)
[吴希曾]:
对,因为毕竟是外行,我要了解业内的事情,还有公司的事情,也要考虑这方面的发展。应该客观地说,当时中译公司最有名的是翻译,而不是出版。而且在联合国也好、国内也好,应该说它做成了一个品牌。那么怎么维护这个品牌,怎么拓宽这个品牌,或者发展这个品牌,这也是摆在我面前的挑战。
我们在联合国虽然做了35年,但是也还是有挑战,也有危机感。因为联合国也是不断在改革,我们做联合国文件的翻译,也不是专门指派的,而是每年联合国要有市场调查,也有类似于招标、竞标的形式,最后要选投标的公司,还有单位、机构,最后确定谁适合做这个工作。
(2007-08-31 10:25:23)
[中国网]:
可以说中译公司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竞争力和实力。
(2007-08-31 10:27:25)
[吴希曾]:
应该这么说吧。现在这个接力棒传到我的手里,绝对不能丢了,或者是掉了,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所以我刚到中译公司来,主要还是先做这样的工作。有些事情不能做好,不能做坏,有些事情一定要维持住,而且它还面临新的与联合国续约的问题。我们是去年和联合国续的约,我来的时候正好还有两三年,我还要保证我们以后继续能做这个工作。否则这个接力棒丢了,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2007-08-31 10:27:47)
[中国网]:
您的压力很大,中国有句老话,叫“攻城难、守城更难”。
(2007-08-31 10:28:51)
[吴希曾]:
对。原来做的这个压力已经很大了,而且竞争很激烈,当时我们了解,竞争联合国文件翻译还有海外、华人机构,国内也有。所以还是非常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我也很有危机感。所以我说,第一,要保证这个业务这是当务之急。所以当时也到联合国,到日内瓦、维也纳,这都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去和他们沟通、了解,同时也加强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目的就是到2006年续约的时候,一定保证今年要拿下,这是一个硬指标。
(2007-08-31 10:29:06)
[中国网]:
已经完成了这个指标。
(2007-08-31 10:30:24)
[吴希曾]:
所以来了以后,我头两年的精力主要是做这个事情。出版方面我们当时非常弱,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尽管我做了二十几年,面对这样的局面,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解决,也不能太急。另外,出版和翻译还是有不同的。出版是属于投入时间长,产出慢,另外它需要积累的东西多。
大家看到有很多做得好的出版社,它都有悠久的历史,像商务出版社。因为他们有文化的积累、人才的积累、资源的积累,我们在这方面底子比较薄,做这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说这些年出版的行业发展比较快,它和我们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同样出版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如果是一个很低的人要进入这个层面,也很难,这是客观地说。
(2007-08-31 10:30:40)
[吴希曾]:
所以两个比起来,我觉得那边更重要。现在做一件事,可能都不是靠一个人能做到的。我要做事,要找合适的人,所以这都需要时间。当然也不是一点没有做,也在做,但是相对来说,从表面来看,更多的是在把翻译这块做好。一个是保住联合国的业务,再一个是拓展国内的业务。因为联合国的要保住,但是也想到万一保不住怎么办,公司还得存在,那么你靠什么活。
因为联合国的业务,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如果这块没有了,那么吃饭靠什么?
(2007-08-31 10:34:39)
[中国网]:
当时考虑过?
(2007-08-31 10:35:40)
[吴希曾]:
我得考虑这个问题,别人不考虑可以,我得考虑。
(2007-08-31 10:35:55)
[中国网]:
做最坏的打算?
(2007-08-31 10:36:10)
[吴希曾]:
对。因为当时咱们国家翻译的市场非常好,这同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发展,还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以及资源的全球化很有关系。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翻译的业务不断增加。一个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再有一个,我们经济的发展有这种业务往来,在不断的加剧。同时,带来跟国外各个方面交流很多。
原来我们公司做联合国翻译以外,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市场,主要是驻华的联合国机构、外国的机构、外国的使馆,还有我们国家一些涉外的,像公安、法院,有一些涉外的官司,法律的文件也需要翻译。
(2007-08-31 10:36:24)
[中国网]:
这个业务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2007-08-31 10:37:27)
[吴希曾]:
不,我们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就有。因为当时成立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事情不是很多。但是逐渐的,这种事情就多了,大批的中国人出去,交流很多,包括学生留学,学生的成绩单我们也都做过,而且量越来越大。同时,因为来往的人多了,法律上的事情,官司、案件也增多,这块业务也在增加。但是,最突出的是这两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
(2007-08-31 10:37:53)
[吴希曾]:
文化的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对外交流很多。原来我们国家没有对外开放以前,这个量相对比较少,原来按照国家传统的机制,我们都是自给自足的方式,对于国家的翻译,外交部有翻译室,咱们做宣传工作有外文局做这个工作,各个部门有自己的外事的部门,可能有几个翻译,这样的一些业务基本可以应付。如果有大的活动,国家用计划体制抽调一些人员,集中做一些事情,然后再回到各自的岗位。
这也是适合原来咱们计划体制的。但是经过改革开放,这种大的体制不能够适应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形势。那就是说,社会上需要有专门做翻译的机构,做社会性的服务,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2007-08-31 10:39:04)
[中国网]:
这就是中译公司很大的市场。
(2007-08-31 10:39:57)
[吴希曾]:
对。所以我们当时也看到了这一点,当时说这块的市场要加强。因为联合国这方面一定要坚守住,其他的市场也要做,否则我们在这方面会落后。
(2007-08-31 10:40:39)
[中国网]:
翻译这一块是中译公司的特色,也是很权威的。现在很多中国的出版社、出版集团都在往海外走,都在发展自己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译公司的出版特色是什么?
(2007-08-31 10:41:05)
[吴希曾]:
我刚才讲了,我们翻译是从联合国文件翻译开始的。但是,我们实际上一直和出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有一些书也是我们在翻译,或者出版的。有的是我们翻译,别人出版;有的是我们自己翻译,自己出版。
但是总的来讲,这一块的工作做得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这跟咱们国家整个大的情况是有关系的,因为这两年提出来“走出去”概念,我们公司也在考虑,或者在积极地做这方面的事情。
(2007-08-31 10:41:37)
[中国网]:
您刚才谈到了,中译公司以翻译为主,但是出版方面还不是特别强大。我们换个角度讲,这算不算中译公司的一个优势,不管出版怎么样,有翻译这块来支撑着?
(2007-08-31 10:42:43)
[吴希曾]:
无论哪个方面,还是翻译的机构,都是别人没有的优势,翻译资源很多可以转变成出版的资源,翻译和出版本身就是很密切的。而且今后的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市场,这样的出版和翻译就更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走出去”,实际最后是国际的市场,我觉得是这样的概念,而不是单纯“走出去”,外面人“走进来”,这是整个国际大环境的市场。
这样的话,你的出版也好,翻译也好,光中国的文字显然是不行的,让外国人通过本国的语言阅读中国的东西,否则的话谈不上“走出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翻译对出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资源或者是优势。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怎么能够把我们翻译的优势和出版的优势结合起来,然后做得更好。
(2007-08-31 10:43:06)
[中国网]:
刚才我在介绍您的时候,您有多重身份。但是我还少介绍了一个,就是您是中国翻译协会的副会长,那么目前我们翻译是怎么样的情况?
(2007-08-31 10:44:47)
[吴希曾]:
应该说我们翻译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我们国家翻译这块叫业务来讲是非常大的,市场也是非常大的。从业务来讲,我们国家的外交流很多,明年要举行奥运会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它是世界的大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是这样,都是世界的大会。
要组织这种大会,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际上,我们一直参与奥组委的翻译工作。另外,我们国内对外的交流,参与世界各种事务,当然不只奥委会,包括残奥会、大运会、亚运会,像大运会的申报我们都参与了。还有像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2007-08-31 10:45:11)
[吴希曾]: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商业的翻译来讲,发展也是非常快的。因为现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前几年大家会注意到外国500强的公司到中国来,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翻译,因为他们所有的产品到中国来的时候,技术文件、技术文档,最后到用户的手中都需要中文。所以这同样需要翻译工作。
这几年,中国的好多企业走出去,像海尔、深圳华为手机,他们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你的产品要出去,有的还在外面建厂,那就面临着成套技术的资料,都要翻译成当地的文字。这方面现在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叫“本地化”。
(2007-08-31 10:46:41)
[中国网]:
翻译的“本地化”?
(2007-08-31 10:47:26)
[吴希曾]:
可以这么说吧。实际这块最早的产生主要是从IT方面开始的,比如大的软件,像IBM、微软的软件要到中国来。Windows95到中国也要翻译成中文,这些产品在国际上就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但是在IT方面,这也牵扯到今后翻译的方向和出版的方向,我提前说一下。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方向?因为IT行业最早遇到这个问题以后,他们很自然的就和计算机软件信息化、数字化和技术,这个产业本身IT行业的管理是很先进的,先进化的技术、先进化的管理这就称为“本地化”,本质上他还是翻译,只不过它是应用在IT领域,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这样大大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实际上,他们都是翻译,所谓的“本地化”,就是和现代的技术、管理结合起来。
(2007-08-31 10:47:41)
[吴希曾]:
我也做过一些研究,实际上他用的方法以及管理方法完全是可以用在所谓的“传统翻译”。当然对于个性化翻译,比如翻译一本书,这就显示不出来了。就像对于一个作品来讲,画家画一幅画,完全是个性化的东西,不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做。
另外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翻译来讲,它涉及的东西比较多。那就利用现在的技术和管理,必然会大大提高效率,或者提高它的质量。
(2007-08-31 10:49:42)
[中国网]:
您刚才介绍了,现在社会上对翻译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业。《中国访谈》陆续邀请了很多出版商和出版人,他们有共同的苦恼就是找不到那么多优秀的足够多的翻译人才,在翻译队伍中求贤若渴,在您看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断层的现象出现?
(2007-08-31 10:50:51)
[吴希曾]:
我觉得应该这样看。以前我们的翻译作品,大家都觉得质量很好,而且许多都成为了名著。首先,从发展来讲,当时的规模不是很大,当时做这些事的人,应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语言能力都是大家,包括原来翻译的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们都是大家,他们都有很好的中文的功底,另外又有很好的外语能力,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做得很好。而且应该说,大家从态度上都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肃的。
(2007-08-31 10:51:26)
[吴希曾]:
但是近些年来,人才上确实有这个问题。再有,也跟社会有关系。所以有些不够做这件事情的人,也来做了,质量降低。这可能也是许多翻译界、出版界有关方面的人一直在呼吁的。
当然有些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这另当别论,甚至有些研究生没有毕业,就去翻译名著,这肯定是翻译不好的。另外,就是你培养人的基础的问题。现在咱们培养的翻译,以前外语学院都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人数很少。现在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外语的需求增加,不是会一点英文就会翻译别人的著作,这绝对是两回事。
因为翻译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你要想翻译这个东西,对人家的作品要有很好的理解,这是翻译的一个前提。因为你要翻译的东西,如果对人家的东西不理解,你能翻对吗?这是不可能的。首先理解就没有理解,或者理解错了,这肯定不对。
(2007-08-31 10:52:23)
[中国网]:
有人说为什么《红楼梦》以前一直在国外没有得到强烈的反响,就是因为翻译的不好。然后找到了好翻译之后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向,可能跟说您有相同的地方。
(2007-08-31 10:53:50)
[吴希曾]:
所以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另外你要有很好的翻译的语言,给它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两个要求都很高,你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再有,实际翻译不可能是完全一对一的翻译,它必须得在充分的理解以后,然后再把这种思想或者情感用另外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给它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应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是创作的过程。
(2007-08-31 10:54:21)
[中国网]:
我相信人才缺乏的现象已经引起中国翻译协会的重视,今后会不会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一些措施呢?
(2007-08-31 10:54:56)
[吴希曾]:
是的。我们在单位跟我们的翻译说,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做翻译的工作,当然翻译和文艺作品还有差异,我尽量给我们的年轻翻译提供这种机会。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当只翻译匠,要当翻译家。家和匠不一样。你要翻译书的时候,这也是出版物和翻译的区别。你要印成书的时候,白纸黑字人家要推敲,这个要求高。你只有翻译几本书以后,你才会对你翻译的东西有所认识。比如让你翻译稿件很容易,但是写本书,你就要考虑结构等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要求还是不一样,要能够翻译一本书的人,两方面都得具备很高的水平,才能做。
(2007-08-31 10:55:29)
[吴希曾]:
一个是“原语言”,你要对它充分的理解,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二,对目标语言,就是你要翻译成的语言,你要非常的精通,非常地道,而且能够把这个很好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界经常说得“信、达、雅”信就是准确的表达出来,达就是能理解他是这个意思,雅就是更高一层面,不但翻译过来了,准确的表达了,让那边看了以后,这个是非常好的作品,或者格调很高,风格很好的作品,让他们看到以后能够很好理解。
(2007-08-31 10:56:51)
[中国网]:
信、达、雅是非常好的概括。(2007-08-31 10:58:21)
[吴希曾]:
对,所以翻译是无止境。“雅”的标准就是很无限的。所以为什么我鼓励我们的翻译,这时候就会找到差距。一个是你知道你哪些地方需要提高。我们的许多年轻人还是很优秀的,前不久我到联合国去,联合国日内瓦的语言翻译司副司长送给我一本著作,它是俄文的。我就给我们的俄文翻译,我说你看看,有没有价值。他说是讲二战的战犯,最后怎么搜寻他们,他说还有资料的价值。我说好,那就作为公司给你的项目,你把它翻译成中文的译本。他做得很认真,而且做得也很好,最后送到对方手中,对方也非常满意。他也要经过这种磨炼,才能够做。
大家不要满足于我做翻译就行了,而是应该做到翻译家的目标。所以,要翻译书,但是这也要有过程。
(2007-08-31 10:58:45)
[中国网]:
在您看来,中译外和外译中,这两个领域是完全相同,还是有交集,还是完全不同?
(2007-08-31 10:59:56)
[吴希曾]:
对于中国人来讲,英译中相对简单一点,中译英相对难一点。在我们看来,有些人适合做英译中,但是英译中相对来说难一点,这个可能跟理解和表达是两个概念,有的时候我能理解,但是不能表达。有人适合当老师,有人不适合当老师;有的人讲书讲的好,但是他写的很难,有的人看别人领会的很快,但是让他表达很难,有这样的问题。
因为你作为中译外来讲,中文是母语,当然要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时候,那就需要这种语言的功底比较深才能做。
(2007-08-31 11:00:19)
[中国网]:
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信、达、雅都是一种标准和境界。
(2007-08-31 11:01:02)
[吴希曾]:
对。其实要做好了,都很难。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可能一般说做都可以做,但是真想做好了,其实都很难,都必须要求这个人要有一种不懈地努力,不断的追求,你才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
(2007-08-31 11:01:28)
[中国网]:
您刚才谈到了把那本俄文书交给翻译来做,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经历和经验,中译公司怎么样培养自己的青年翻译队伍?
(2007-08-31 11:01:58)
[吴希曾]:
第一,我们在选择人上比较严格。这两年我们业务发展比较快,每年我们都要进十多个人。每次报人,最后能选上的基本是百里挑一。
(2007-08-31 11:02:56)
[中国网]:
还有我知道《哈利波特》的主要译者就是中译公司的。
(2007-08-31 11:03:40)
[吴希曾]:
对,原来他是我们公司的,后来到了其他单位。
(2007-08-31 11:03:50)
[中国网]:
中译公司给了年轻人很好的沃土和平台。
(2007-08-31 11:04:02)
[吴希曾]:
应该是这样。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必须得有一个过程。当然这跟他自己的天分、努力有关系,也跟他的环境也有关系。所以我现在在努力给大家创造这个环境。
(2007-08-31 11:04:21)
[中国网]:
您怎么创造环境?
(2007-08-31 11:04:41)
[吴希曾]:
一个是工作,做工作从态度上要非常认真,不要因为小事就不认真做,这样的话今后不会做比较大的、重要的事情。所以每次新的职员来了以后,培训我都第一个讲,把小事做好。简单的事情,小的事情都应该做,但是要一直做好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恰恰坚持这样做,以后你就能做大事情。
(2007-08-31 11:05:00)
[吴希曾]:
这也是我这么到年的一个原则,做人只要认真的做,踏踏实实地做,中国话讲“功到自然成”。我做任何事情都没说要得奖去做,这样也不可能认真的做。所以为什么咱们有一句话说“淡薄功利”,如果你老想的话,就不可能认真。
(2007-08-31 11:05:25)
[中国网]:
注重过程。
(2007-08-31 11:05:45)
[吴希曾]:
对。我对他们说,你把小事做好了,我就给你大事做,小的事情做不好,我不可能给你大的事情。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职员,说给我这么小的翻译。也有很狂的人来我们单位,他说不用考试,我说必须得考,还得考大的,我就不信有人敢说他什么都行。我说给他找一首诗,让他翻译,肯定翻译的不好。
(2007-08-31 11:05:55)
[中国网]:
这是您人生的一种理念,就是要把小事做好。
(2007-08-31 11:06:33)
[吴希曾]:
当然我不排斥一些天才,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是靠灵感和天才一举成才的。但是普遍地来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做起。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看到一些人,只有光环的一面,应该看到他背后的努力,这是我觉得年轻人要特别清醒的一点,否则时间过了,就很难改。
(2007-08-31 11:06:54)
[中国网]:
在本届图博会上,中译公司会有哪些新书同大家见面?
(2007-08-31 11:07:37)
[吴希曾]:
正好刚出来一本叫《Tiger》,原来我们主要是翻译,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作者,他把照片和资源写成一本书。开始由我们公司翻译,后来他希望能出版,现在已经出版出来了。这个完全是我们出版社出版的,这是我们年轻的翻译做得,他毕业时间不长,但是他中文的造诣非常不错,后来我们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他,而且作者很满意。
(2007-08-31 11:07:49)
[吴希曾]:
另外我们推出了7种语言的《世界文化遗产》。凡是世界遗产申报的原始资料,都是由我们公司翻译的。前年的时候我看了以后,我就觉得这是很好的出版资料,因为你要申报世界遗产,它要求你对你要申报的遗产,或者景点都要有一个非常全面的阐述,而且要求你的科学性、学术性非常严格,这种东西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后来我想这个东西,我们会变成非常好的书,而且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这也是在国家外文局的监督下做得。而且申报这个景点也很好。
(2007-08-31 11:08:41)
[中国网]:
我们都很期待。有网友问,吴总您亲自搞翻译工作吗?您认为企业家和出版家有什么区别?
(2007-08-31 11:09:16)
[吴希曾]:
我到中译公司主要做管理的工作,真正来讲我做工程师的时候是做翻译的,翻译过资料或者书,当然书没有出版。我当时读的就是英文的书,我就试着翻译过来。
(2007-08-31 11:09:33)
[中国网]:
您认为翻译家跟企业家有什么区别?
(2007-08-31 11:10:08)
[吴希曾]:
翻译家的职业目标来讲主要是做翻译的工作,如果你把翻译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这个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比如我现在在负责的翻译公司,我首先得考虑我的翻译公司的定位,还有今后它战略发展的方向,这就涉及到跟企业经营的模式等各个方面有关。
但是作为翻译家来讲,怎么样把这本书做好。
(2007-08-31 11:10:20)
[中国网]:
那出版人呢?
(2007-08-31 11:10:40)
[吴希曾]:
这跟翻译有很大的区别了。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企业的一个经营者,一个管理人。当然也需要他对出版的各个环节很熟悉,而且对整个的市场,还有整个发展的趋向都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非常清晰地定位。
(2007-08-31 11:10:49)
[中国网]:
无论是企业家、出版人还是翻译家都要把小事,落到实处。
(2007-08-31 11:13:11)
[吴希曾]:
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一点都是一样的。
(2007-08-31 11:13:27)
[中国网]:
谢谢吴总做客中国访谈。
中译公司一直是致力于打破地球村的语言障碍,他们在努力地构建起一座世界交流的文化桥梁,翻译、出版两方面能够双翼齐飞,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谢谢大家的收看,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