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平遥古城同城外的双林寺与镇国寺一齐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作出如下评价:“平遥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代城镇,建于14世纪,是汉民族城镇在明清时期的一个范例,其整体结构形式集中反映了5个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金融业关系密切。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平遥曾是当时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前827~782年),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秦朝郡县制实施后,此地初名平陶县,北魏时期更名为平遥县。明朝初期为抵御外族侵扰修建高墙保护城郭,历经明清两代的修缮后古城风貌大体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区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城墙高约12米,总长度6163米,城内仍住有近万原住民。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遗产保护者阮仪三教授的努力下,平遥古城幸免于“被改造”的命运。按照阮教授提出的“新旧分开、确保老城、开发新区”的规划方法,平遥古城古代与现代建筑、古迹和现代设施各成一体,既保护了历史遗迹,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使得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经千年沧桑的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云南丽江古城)。城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国家级19处,完整保存古民居达448处。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这个位于晋中的城镇在我国近代经济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晋中一带商业繁荣,平遥古城便成为商业中心和金融重镇,这里同时也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清朝早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镖局成为商业贸易中的热门行业,镖局押运行业的兴盛侧面反映出平遥一代经贸的繁荣。
19世纪中期,发源于此的票号业逐渐取代了传统走镖运送的货币流通方式。据记载,平遥内的票号行一度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梁启超曾这样说过:“山西票号业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并影响了中国金融业近一个世纪”,可见晋地商贸之发达。经济的繁荣赋予这座古城与众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独特的晋中风情文化。
平遥古城内建筑大多为砖窑混合、四合院形式。窑洞式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古朴醇厚的特征,和鲜明的北方建筑特色,也是该地区建筑文化的标识。而平遥古城内的四合院在形制上具有东西窄、南北长的特征,房屋深纵感突出。这种窄长紧凑的建筑形式,不仅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相传也有“聚财“的风水文化之意。
平遥古城为典型的轴线形城池建筑,城内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城隍庙位于县衙东侧,与县衙署东西对称,明太祖时期下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以求“阴阳各司其职”,这种官神对称的建筑设置也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体现。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一条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北大街北起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东大街一带则集中有五道庙、火神庙、清虚观、关帝庙等一众寺庙建筑。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此。
日升昌诞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其前身是城内李家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清嘉庆末年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货币流通量大增,传统的走镖运银方式既不安全也不便捷,为满足商贸需要,“西裕成“北京分号掌柜雷履泰建议东家一次性投入白银三十万辆,将颜料庄改为票行,从而催生出我国第一家票号行。
日升昌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以票代银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贸易的运转和货币的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载,日升昌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日升昌成立后,以平遥为中心的平遥票帮逐渐形成,邻近的祁县、太谷等地也纷纷效仿。此后中国陆陆续续出现了51家票号,其中山西有43家,平遥县城有22家,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就在平遥。
如今的平遥古城内还留有协同庆、蔚泰厚、百川通等一众票行的遗址。而日升昌在原有遗址基础上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从这幽深的院落和井然有序的布局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到昔日日升昌辉煌之时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日升昌以及一众票号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智慧象征与辛劳努力的结晶。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料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平遥古城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所有特征,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