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亚洲,面临同样问题的中国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近日,在中国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召开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治沙模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特别是在绿色“一带一路” 共享生态文明的论坛主题下,库布其——这个30年间从沙漠变绿洲的神奇之地,又将会给世界带来哪些惊喜?
2019年7月27日,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幕,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贺信的现场。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全球范围内荒漠化加剧
深受其害的中国开出什么“良方”?
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难题之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最近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未来30年,土地退化将给全球带来2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遏制土地退化的势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给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也指出,每一年全球大概有1200万公顷的可生产的土地变成了荒漠,它的结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包括比如农业作物的减产,大幅度粮食的减少,以及更多自然资源争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
2015年,荒漠化防治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形成了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识。1996年,中国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3年来,中国积极实施一系列举措遏制荒漠化,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石漠化防治、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荒漠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荒漠化面积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其中就包括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五分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居民饱受土地退化导致的严重危害,风沙扬尘、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019年7月27日,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幕。这是同期围绕生态修复、绿色金融等议题举行的对话论坛。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放眼中国,目前这一历史状况正在被改写。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相关政要、国际组织代表、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凝聚了这样一份共识:“中国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库布其治沙是非常好的模式,应当沿着绿色“一带一路”,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将库布其模式推广到更多面临荒漠化挑战的国家和地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库布其模式”已是全球公认的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样本”。沙漠中的光热、生物质能、土地等资源开始被逐步开发,清洁循环利用,发展成了旅游业、光伏能源、养殖业等,逐渐形成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带动了技术创新。30年来,百余项创新技术被研发出来。从迎风坡造林,到因地制宜的螺旋钻孔、气流法植树,大大提高了植树存活率。
在库布其沙漠“沙峰绿谷”生态成果展示区,“绿色中国梦”的人工绿植景观格外醒目。
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推崇
“库布其模式”能否在全球复制推广?
“简直神奇!”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在实地探访库布其亿利生态示范区之后感叹道,伊萨姆表示,库布其模式以科学研究和新技术为基础,为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带来巨大改变,他希望埃及乃至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能够复制这样的经验。
“库布其的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像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所做的这样绿化沙漠,这里有着碧绿的山脉和山谷,这里的人摆脱贫困,走向繁荣。”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评价库布其模式时表示,库布其是把问题变成机会。
正如伊萨姆、索尔海姆看到的那样,走进库布其,人们会发现,这里绿意浓浓,生机盎然。一片片沙漠绿洲构建起“绿色长城”,一块块太阳能发电板承托起生态产业“致富梦想”。在库布其,荒漠化治理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有力手段。
这是在库布其沙漠亿利库布其生态光伏项目示范区,项目采用“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模式,打造生态光伏产业。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30年来,当地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治理绿化沙漠,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如今,库布其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降水量成倍增加,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增加到53%,动植物由10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京津地区的沙尘灾害减少了90%。
库布其的生态治理能力日渐强大,构建了一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集沙、水、林、田、湖、草、生物多样性和富民于一体的库布其生命共同体。当地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创新生态产业服务,带动10.2万人脱贫致富,助力库布其实现“美丽和发展双赢”。库布其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整体实现生态修复和民众整体脱贫的沙漠。
回首库布其30多年的治沙史,可以发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互促共进;尊重环境规律,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经济便会持续健康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衍生出来的“库布其模式”用中国方案回应了世界难题。
说起“库布其模式”在国际舞台上的“走红”,离不开一位中国治沙带头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2017年,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把最高荣誉“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一位中国人——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两年后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王文彪再次向世界宣介库布其治沙模式的中国经验。
7月27日晚,2019《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土地生命奖”在内蒙古库布其国际沙漠会议中心揭晓。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左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辛·蒂奥(右二)出席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如何破解沙漠怎么绿,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怎么可持续?这是人类和世界难解的难题,但是,亿利经过30年努力破解了这个世界难题,这是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思想在库布其的成功实践,也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索尔海姆认为,对于其他对抗荒漠化的国家而言,库布其模式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沙漠当成一次机会,人们可以在沙漠中创业以及找出路,找能够在沙漠中种植的植物、发展太阳能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环境等,以促进当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
如今,库布其荒漠化治理正改写着中国荒漠化面积的版图,这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凝聚共识
如何借“一带一路”共享治沙经验?
过去12年,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作为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为政府、国际组织、企业、专家学者等分享荒漠化治理经验,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这是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永久会址外景。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以“‘绿色一带路’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分别向论坛发来贺信,表明对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决心和期待。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古特雷斯秘书长表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世界各国提供分享的平台和机遇。
习近平还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落实2030年议程深度对接。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7月27日,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幕。这是开幕会现场,当天来自45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政要、专家、企业界代表与会。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蒙古前总统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在致辞中同样高度评价此次论坛,他表示,此次论坛契合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宗旨。论坛的实施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步。对共同防治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降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希望中巴合作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绿色的试点案例。四年来我们已经种植了10亿颗树。希望恢复600万公顷的森林,增加4%的覆盖率,创造5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让人民参与回复生物多样性,使巴基斯坦青年人成为未来的监护人和合作伙伴,为总理推出的百亿树项目坚定基础。”巴基斯坦总理气候变化顾问马利克·阿明·阿斯拉姆·汗更是在致辞中向中国发出诚挚邀请,期待与中国的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以更好地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库布其荒漠化治理正凝聚起世界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共识,中国有能力、有经验、有技术扭转荒漠化持续恶化的局面。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10多年来持续净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凸显,在干旱的沙漠深处,沙丘逐渐被绿植覆盖。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放眼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放眼世界,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诚如本届论坛达成的共识所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落实2030年议程深度对接。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
放眼未来,库布其——这个中国西北版图上不起眼的一角,正以全新的姿态谱写着人类治理荒漠化的历史进程,而“库布其模式”也将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为世界上众多饱受荒漠化侵害的国家地区和人民带去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建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