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用多种方式宣传海洋的专家型记者
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张建松共采写了上百篇关于海洋问题的新华社内参。在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建造破冰船、中菲黄岩岛、中日钓鱼岛、南极外大陆架、北极航道、北极黑炭等诸多海洋热点问题上,深入采访,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她充分发挥记者联系面广的优势,乐做“学术红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极地研究发展;在东海维权关键时刻,她密切联系上海的海洋专家,在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多次组织召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问题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等众多专家,召开海洋问题沙龙,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积极为中央领导建言献策。
极地考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我国极地科考成为每年常规性活动,为了增强极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张建松积极探索极地科考报道的新模式。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中,她与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紧密配合,积极探索策划“以活动促报道,以报道聚合力”的报道新模式。通过各种活动,将考察现场与后方科普活动结合起来,将一线考察成果与后方展览实时结合起来,将新闻报道与极地赞助活动良性结合起来,起到了“多家共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雪龙”号救援与被困事件中,张建松与新华网合作推出微话题“网友祝福雪龙号早日脱困”,制作了数据新闻“图热NOW:热心雪龙南极历险记”,连线进行了微访谈“张建松聊雪龙号南极历险背后的故事”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马年春节期间,策划了“发自南极的祝福”、“雪龙号上征集春联”和“科考队员向家乡人民拜年”互动活动,取得热烈反响,发来祝福数万条,应征春联达到上百条,科考队员对家乡的祝福在国内很多微信、微博“老乡圈”里转发率很高。既展现了考察队员的风采与风貌,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的浓浓亲情。
2014年的元宵节“邂逅”西方的情人节,张建松在“雪龙”号与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网联动策划了“让南极见证爱情”活动,组织“雪龙”号年轻船员投放爱情漂流瓶,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谢意,同时吸引网友参与。这一浪漫的创意活动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许多船员的妻子看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三八”妇女节,她还在船上女队员开展了“爱护地球、祝福南极”放飞千纸鹤活动,这一活动同时还与上海科技馆举行的“雪龙南极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展览”联动,将观众的留言也“放飞”在南极,取得了良好的公益宣传效果。
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报道为契机,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上海科技馆联合还主办了“雪龙”南极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展览,并在展览中策划了多项活动,其中包括设置新媒体科普互动屏,实时展示我在南极的报道,使新闻与展览有机结合起来,共接待观众近19万人次。在马年春节期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举行了张建松的南极图片展,宣传“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理念,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增加了新闻的叠加效应。
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国极地事业,张建松还将多年来的极地采访经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集纳成书,出版专著《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南极、北极之旅》。2013年,《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科学科普类)。当年的评选活动全国共有372家出版社报送了1509种图书,报送数量为历史新高。其中,科学科普、百科知识类读物共报送322种,仅23本入选。读者对《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好评如潮,中国科学报、中国妇女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北京新闻广播电台还节选了书中的部分文章,进行了音频再创作,在纪实广播小说联播节目中连续播出了17天。
近年来,张建松除了用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外,还走上讲台向读者面对面地宣传海洋。2014年4月,张建松应邀登上“上海科普大讲坛”讲坛做“行走极地,科考未来”的演讲。2014年5月,在“绿色悦读•书香伴我成长”--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给上海市中小学生们做读书辅导报告。此外,张建松还应邀到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市科协、上海闵行区政协、上海大团中学、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传立集团、安利公司等单位做过报告,从不同角度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为提升海洋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