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委员好声音 谋策十三五> 深谋略> 委员
黄卫东:城乡一体化重视城市和乡村园林建设
发布时间: 2016-02-04 14:00: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编者按:1月20日-25日,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黄卫东《关于在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高度重视城市和乡村特色园林营建与发展的提案》获北京2015年优秀提案。

黄卫东提案中详细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城乡一体化中如何进行园林的规划与建设。

黄卫东建议:园林绿地管理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运营水平不高,政府应该增加一定的投入,加大园林绿地管理系统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使规划水平,营建水平、管理水平、日常维护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使投入和管理费用发挥最好的效益。

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黄卫东

    问题及分析:

目前,北京市正在向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迈进。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北京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立北京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截止到2013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8.3%,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园林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在发展城乡一体化园林营建的过程中,“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尤为重要。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景观”的号召,因此,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园林营建需要强化节约型特色园林景观的建设。

1、经济背景

北京是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综合性的产业城市,目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规模居全国(大陆)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8%,其次是第二产业。今年的政府报告显示,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城市和乡村特色园林建设的质量,进而促进北京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推进和谐宜居之都目标的实现。

2、历史文化背景

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有着3000余年的建成史和778年的建都史,有着长城、颐和园、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城区现存1000多座四合院、1300余条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个性突出。郊区有行政村约4009个(2013年),而传统村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和古老的民俗,其乡村园林景观也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价值。如果说城市中的四合院、胡同是一幅经典水墨画中的“点”和“线”,那么村庄就是这幅画中的“金石印章”。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北京市大力发展节约型特色城乡园林,尤其是乡村“大地园林特色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发展城乡特色园林建设事业,打造“有城、有村、有巷、有胡同、街巷阡陌、乡土古朴”的城乡特色、个性化园林景观才能真正实现“最北京”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留住乡愁。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地名普查,而地名代表着城市软实力和文脉的延续,只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园林景观才是最适应发展的,也是北京古都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方向。

1、自然资源优越和独特

北京城乡自然环境优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1.4%。天然河道自西向东共有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自然山水条件优越。有较为丰富的特色自然景观特色。但其特色园林建设情况,却不能与北京丰富的资源相匹配。

2、城乡绿地现状

据《2013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显示,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81年的1.5㎡到2013年的12.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986年的16.90%到2013年的39.70%,建成区绿化率从1996年的19.05 %到2013年35.78%。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特色园林绿化及生活环境的质量,北京园林绿化成果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成绩。

3、郊野公园建设

受香港郊野公园管理理念的启示,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郊野公园的建设,力求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及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见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本市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发改[2007]1215号)。郊野公园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亟需将郊野公园这一新的类型纳入北京市公园体系中,进而打造出北京城乡特色园林景观。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限期与《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相一致,北京从2007年开始建设29处约4万亩的郊野公园,以后逐步实现郊野公园环围绕北京城。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第二道郊野公园环,完善北京郊野公园体系,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力争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北京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及节奏,使得人们追求野趣,体验感受童年生活,放松身心亲近自然成为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城市中心的人们很难花三四个小时去郊野度假,而郊野公园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基于此,北京市政府做出了启动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明确提出要“围绕中心城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形成公园环”、“建设成为具有游憩功能的景观绿化带和生态保护带”,成为城市中心人们旅游度假,周边居民休憩、健身的场所。郊野公园环的开展,不仅保护了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4、百万亩平原造林

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北京市政府提出“百万亩”平原造林计划。2012年1月,《关于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意见》通过审议。计划用5年时间,在平原地区造林约666.67 平方千米,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5%。百万亩平原造林主要分布在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主的14个区县。并提出构建“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绿色空间结构的总体布局。计划在沿五环路、六环路形成两道森林环即“两环”;沿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形成三条滨水林带即“三带”;在九个楔形限建区,由四大郊野公园组团和多处集中连片的大尺度森林形成沟通中心城区和外围自然空间的九大楔形绿地即“九楔”,沿重要道路、河道、铁路两侧形成多条绿色通道即“多廊”。规划建设景观生态林约421平方千米,绿色通道约305.67平方千米。

1、全市绿地资源分布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全市16区绿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房山区 > 平谷区 > 昌平区 > 门头沟区> 大兴区 > 通州区 > 顺义区 > 海淀区 > 朝阳区 > 丰台区 >石景山区 〉东城区 >西城区。其中,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的绿化面积最大,分别为143879 ha、117970.2 ha、115448.6 ha,分别约占绿地面积总值的 17.8%、14.6%、14.3%;西城区绿地面积最小为1656.95ha,仅占总面积的0.2%左右。可见,北京市绿地资源及建设现状严重失衡,绿地分布严重不均。

据2009年北京市第七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市林木绿化率52.60%,森林覆盖率36.70%,森林面积达到658 914.08 ha。其中延庆县、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门头沟区、昌平区、房山区7个山区县的森林面积为561 487.36 ha,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85.21%,整体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山区多、平原少,城外多、城内少的格局,因此尽管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仍不明显。

2、目前的城区绿地建设无法展现历史名城的风貌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指出:在中国,“旧城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而“旧城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北京城区绿地的建设相对于建筑而言,面对的问题除了缺乏在理解原有场地文化的基础上的改造,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将古老的北京特色园林文化发扬下去,而且没有融入到整个城区形态的保护建设之中,造成许多城中绿地破败。而在故宫、什刹海、雍和宫等传统园林区域的外围,绿地的建设情况也不甚理想。尤其是在那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胡同、四合院,更加地缺乏合理的特色园林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城区的特色园林绿地建设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法展现历史名城的风貌。

3、村镇园林绿地建设缺乏系统性与特色

北京市的村镇之间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形态差异很大。部分重点镇区在“村”向“镇”的转化过程中具备了镇的雏形。但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对小城镇特色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关注却相对滞后,北京市村镇园林绿地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大部分村镇园林绿地现状指标很低,各类园林绿地不仅无特色,总量也不足,并且缺乏系统性,如大部分村镇都只围绕着镇政府周边建设了公园绿地,而对镇区、镇域等更大范围的绿地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设计和建设,而且缺乏相对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整体的园林绿地建设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村镇的园林绿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对城市模仿之中,倾向于追求气派和所谓的现代感,对于园林绿地的尺度和建设方式都简单地照搬城市绿化的形式,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种植形式过于单调。整体园林绿地建设不能够与当地的自然及人文特征相契合,无法将镇域优越的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形成“一村一镇一特色”的特色园林景观格局。

4、郊野公园尚需改造、提高和完善

郊野公园作为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一种新类型的公园,其建设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北京市特点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体系。因此北京市郊野公园建成后出现“一刀切”的建设标准,而且已建设好的相对完善的城市环境中的郊野公园也不能满足城市游憩者需求,如游园高峰期,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数量和广场面积明显不足;同时北京市郊野公园人工痕迹重,未能很好地体现郊野情趣及特色等等。调查研究发现,游憩者对郊野公园的不满意度很高,达到了85%以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①树种单一、生态性差;②未能突出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指导,各个区域建设风格千篇一律。③北京市郊野公园资金投入不足,养护管理很难到位。根据《北京巿园林绿化局关于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投资标准的意见》,其绿地养护费目前要求用于绿地养护管理中,因此这种投资管理较难满足园区中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的需求,如物业费、维修费、水费、电费、清洁费等等,导致公园的环境卫生条件很难被游憩者接受。同时由于北京市郊野公园全部免费对游人开放,因此出现公园内设施的使用频率增高、破损程度严重,不利于郊野公园的转型发展。

5、百万亩平原造林林地的发展瓶颈

平原地区的城市绿化无疑对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绿化工程在北京市尚属首例,百万亩造林工程为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利用单一化。土地利用的单一化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阻碍经济的发展。

6、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不明确、方法不统一、质量不过关

目前的城乡园林规划理念没有结合北京历史文脉体现出的传统古典特色园林艺术的内涵,也没有综合考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而忽略了生态性规划原则,没有实现山水园林的意境和美感。城乡规划应该是一门科学,因此应该由统一的科学方法来指导,但是目前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不良现象间接地抑制了这种科学方法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

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高度重视城市和乡村特色园林的营建与管理,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结合北京“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综合考虑城乡特色的园林网络,重视系统生态效益;融合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个性化的园林景观;丰富园林功能,实现多样性发展,提升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特色园林营造水平,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标杆模式。

1、加强顶层设计和科技创新,构建北京城乡特色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网络,提升园林生态效益

依据“大地园林化”理念,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以及北京各个城区、郊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考虑到北京全市绿地资源分布失衡、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提高人居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节约型景观”目标下,加强顶层设计和科技创新,根据不同区县的特点,构建北京城乡特色园林绿地生态网络,提升园林生态效益,建设特色城区。

因此,北京市应适时调整或重新制定北京市的特色园林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各个区县也应进行与上位规划相适应的特色城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乃至村镇特色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2、延续北京景观文脉,提升园林文化效益

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目前城区园林绿地建设无法展现历史名城的风貌,北京城区特色园林绿地需要进一步的景观文化的渗透。

北京老城区景观文化蕴含着长期历史条件下的本土自然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宗教信仰等,这种文化积淀以外在的符号语言形式存于旧城的城市肌理、老城天际线,古建筑,古典园林,传统历史街区等。旧城区建设中应杜绝粗鲁的拆迁、死板的保护,把握各区域的特色文化,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一种有的放矢的再诠释,努力创造一种能传承保护本地文脉的特色园林景观系统。例如通过四合院园林景观再设计发展北京传统四合院文化旅游,带动从胡同、巷、街道整个城区的景观提升。

村镇特色园林建设不能简单的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拆老房、建高楼”,在保护有形传统村落文化基础上,特别是认证的古村,要将村落无形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姓氏文化、日常礼仪等)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以村落文化保护为目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所以,当前北京市亟需对现存的胡同、街道、古老村镇进行有效的登记、备案,同时对胡同、街道和古老村镇的特色园林景观绿地进行保护性的改造设计,并且针对4000余个村庄都应进行必要的规划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3、丰富特色园林绿地规划功能,提升园林经济效益

城乡建设发展除了要考虑到宏观经济调控,还要关心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做到在发挥综合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市民尤其是郊区农民的生产与效益,如通过政策倾斜,适当较多地发展一些与特色园林相关的特色果树、经济作物以及花卉生产等。

特色城乡园林建设中还可以结合有偿领养植物或与公益组织合作提升公园管理;增加特色园林绿地与艺术的结合,提供一定的集会场所或科研基地;发展民俗艺术、书籍展销会、园艺博览会等经营式园林活动。

另外,以旅游为特色园林绿地建设为切入点带动造林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也应该是北京特色园林发展的新方向。旅游依赖的特色景观资源是区域实现发展旅游产业的载体,是实现特色园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两者密不可分。

结合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适时进行“不同区县城乡特色旅游规划”,以适度实现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

4、加大园林绿地管理系统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

目前,园林绿地管理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运营水平不高,政府应该增加一定的投入,加大园林绿地管理系统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使规划水平,营建水平、管理水平、日常维护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使投入和管理费用发挥最好的效益。

应以高等院校为依托,针对本市园林行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规范的培训,并形成培训学习体系的长效机制。

中国政协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88824983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2609589921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