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访谈

扶贫战线上的"搬山人"--记宁夏同心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6-02-18 责任编辑: 李虹霖
+|-

“搬迁扶贫不单单是把穷苦老百姓从大山里搬出来,更重要的是搬走老百姓心头上的落后观念之山。我愿一生都做一个‘搬山’的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在获得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之后这样说道。

7年来,马希丰像愚公一样,努力把贫困群众从大山中搬出,把贫穷从人的心头搬走,前后使11万人走上了脱贫道路。

寒冬时节,马希丰惦记着同心县王团镇红沟阳洼村还没有搬迁出来的46户村民,决定赶在下雪封山前再去看一次。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达2300毫米以上。年复一年的干旱将同心旱成了“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马希丰就生长在这片旱塬之上,他深知如果让父老乡亲继续在这十年九旱的黄土地上生活,脱贫无异于天方夜谭。2007年,还在县人大工作的他撰写了一篇关于异地搬迁扶贫的调研报告交给上级,这和同心县委、政府的生态移民构想不谋而合,县里随后决定调他任县移民办主任,负责全县的移民搬迁工作。

移民是一个系统工程,老百姓背井离乡,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要安排妥当,从那时起,马希丰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就放到了移民身上。

有人舍不得离开故土,老马挨家挨户地上门劝说;村民对分房抓阄有意见,老马扯着嗓子解释政策;移民迁到新家缺少生计,老马到处跑着找项目要资金。7年多来,他几乎每天只睡4个小时觉,跑遍了全县所有自然村,跑报废了两辆车。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和儿女没有说话的时间,和亲戚没有联系的时间,我的时间为什么总是这么紧张。”老马在他的博客里这样抱怨“时间太少”。

在老马的努力下,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一拨一拨地搬迁出来,并逐渐脱离贫困。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新村安置着1100多户生态移民,搬迁出来的移民每户分到54平方米的新房,1亩庭院温棚。交通、上学、饮水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搬迁前居住在甘草掌村的村民马英武在山里种地、放羊,一年家里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他成为移民村旁边一家枸杞种植企业的管理员,为企业提供枸杞管理服务。“我手底下有二三十个人,每年3月到11月带着他们给企业打工种植枸杞,收入是以前种地的十倍。”马英武说。

把人搬出来容易,把落后的思想从村民脑中搬走难。在马希丰看来,改变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才是扶贫的关键。在红沟阳洼村,马希丰正巧发现已经搬出去的移民苗老姐又搬了回来,他赶忙上前询问。

“为啥又回来了?”

“下面房子院子小,不好养羊。回来能多养几只,还能种地。”

“搞养殖不能光看规模,最重要的是效益,在山里养纯粹靠羊自己找草吃,几年才能育肥出栏?还有你说种地,山里种小麦一亩打十几斤,还不够你的种子钱呢,种它干啥?”

马希丰算了一笔账后,让苗老姐尽快搬回新家去。“山里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导致思想落后,致富办法少。把他们搬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开眼界,改变观念。”马希丰说。

从红沟阳洼村的山沟沟里出来,马希丰站在高处回望那片黄土中的村庄感慨道,“十三五”同心县还要搬迁一万多人,时间太紧迫了。尽快把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们都搬迁出来,把贫困户都送到脱贫致富的路上,这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