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33个县,其中有25个革命老区县、5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2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然条件
该片区国土总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和太行山腹地,属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300-580毫米。片区跨海河、滦河等流域,是潮河、白河和滦河的发源地,有滹沱河、桑干河、洋河等河流。森林覆盖率为24.7%。石墨、膨润土、煤炭、钒钛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开发潜力。
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末,总人口109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1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6万人。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3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914.8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8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8倍和4.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0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4倍。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7:35:38调整为25:39:36;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9%提升到28.9%。
2001至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从86.3%提高到99.7%,青壮年文盲率从4.7%下降到2.9%,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3年增加到8.1年。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77.5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8.5%的村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年参保人数达108.6万人。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突出。片区紧邻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中心天津,连接冀中南经济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经济区,周边地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密集,就业机会多,市场容量大。片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依托京津等周边地区发展空间大,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优。
生态与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片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地带,历史上长期为京畿要地和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地带,地形地貌多样,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沉淀厚重,文化古迹众多,五台山、恒山蜚声海内外,太行山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和文化旅游潜力大。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片区地处华北沟通西北、东北的交通要地,京包、京原、大秦、集二等重要铁路和京昆、京藏、京新、二广、大广、荣乌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其中,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县际和通县公路技术等级及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周边城市航空运输较发达,片区对内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强。
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初步形成矿产资源深加工、能源、特色农产品生产、跨区域物流等主导产业,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与京津及周边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条件基本成熟。
贫困状况
2010年,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有7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4%、57.6%。29.4%的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乡村道路通行保障水平不高,10.8%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26.3%的自然村不通公路。12.2%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1.9%的自然村不通电。部分群众住房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特殊困难
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尚未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京津消费市场开拓不够。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度假游发展迟缓。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商贸物流网络不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生产要素流失严重,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环境有待改善,区位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年,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户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弱,转移就业和创业意识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人才队伍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片区承担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建设任务。片区为海河、滦河重要水源涵养区,是京津地区重要水源地,有25个县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有6个县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生态建设任务重,环境保护要求高。
>>>《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