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6全国两会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争了几个月的供给侧 报告给出了答案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6-03-08 责任编辑: 肖冰
+|-

【供给侧改革——这个在两会前夕就被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次再次成为热点。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此前,围绕“供给侧改革大讨论”,观察者网也曾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区分供给侧改革与里根经济学的不同。本文作者、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寒竹再次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详细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措施。并从就业角度,提醒创业者们要从实体入手,避免互联网创业带来的短视。】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观察者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工作中指出,要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要做到三点: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二,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第三,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您怎样理解这三点的关系?

寒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李克强总理提出这三点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邓小平才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天,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居于全球第二,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却没有理由放弃“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基本理念。中国只有保持中高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健康运行,就业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民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社会才能保持活力与稳定。

从现实层面看,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五年的年增长率必须要高于6.5%。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设为6.5%-7%,首次采用区间形式。这就是说,6.5%的增速是最低的增长底线,低于这个增长速度,中国在2020年就无法建成小康社会。但中国政府仍然期望经济增长能够高于6.5%,所以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了6.5%-7%的区间形式。

结构性改革这个问题涵盖面比较广,涉及到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但李克强总理在谈结构性改革时,着重强调的是“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自从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众多的经济学家从各方面进行解读,供给侧改革一时成为媒体的热词。但是,经济学界中的相当多人都倾向于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从注重消费向注重供给的转化,认为在市场结构中,供给比消费更为重要。一些人甚至把供给侧改革跟美国里根政府当年实行的供应学派混为一谈。事实上,中央的提出供给侧改革主张并非来自美国的供应学派,而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改革的应有之义。

1981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且认为这个需求与生产的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判断,三十几年来,中国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基于这么一个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

所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是一个辩证结构。生产满足并促进消费,消费反过来刺激和引导生产。一般说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永远处在矛盾中。一方面,某些产业由于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于社会的消费;而另一方面,某些产业的产能又严重过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仅要持续发展,而且产业结构永远都处于调整中。

但近几年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光伏、风电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与供给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根据统计的资料,2014年,中国在境外的消费已经超过一万亿,其中购买奢侈品的数额高达6400多亿人民币。此外,2014年,中国内地民众在海外代购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目前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超出了一般常态,所以中央才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的具体体现。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