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6全国两会

两会通世界(记者手记)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6-03-15 责任编辑: 肖冰
+|-

两会期间,“国际化”是代表委员们时常谈到的话题。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其实,虽然很少有人谈,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是,两会本身也在国际化。

两会如何国际化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会场上到处都是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外国记者。据了解,参加今年两会报道的有3200多名记者,外国记者占了1000多,近1/3。他们认真翻阅会场材料的样子,提问时各具特色的中国话,让人们印象深刻。

说到中国话,一个普遍现象是,外国记者提问时不用外语用汉语。这无疑让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感到亲切,当然,对于一些洋味十足的中国话,嘉宾们也要仔细听才行。3月11日,在一场发布会上,纽约时报记者提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时,说到了“煤炭消费”。因为发音不是很标准,陈部长愣是没听懂。在场的不少记者同行还听成了“煤炭小贵”。纽约时报将这个小插曲登在了自己网站上,“自嘲”了一下,算作两会的一个花絮。

当然,形式国际化只是两会国际化的一个浅层表现,更重要的是,两会的思维与内容更加国际化。

发布会上,每一个出席的官员、嘉宾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一举一动,对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外交部部长回答涉外问题是题中之义。同时,一些以前看似“对内”的部门,也不得不用国际化视角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教育部部长被问及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教材的问题;卫计委主任需要回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更多中国产妇赴海外产子的问题……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说,“两会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范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两会对于全世界而言也是重要的事情。”同样,世界的关注对两会而言也是重要的事情,这种关注无疑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契机。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