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联组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别的委员时,用“亲”“清”两字定调了新型的政商关系。请问一年过去了,这方面有什么进展?谢谢。
王国庆: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来的。当时媒体都很关注,做了充分报道。当然,我们政协委员也在关注这方面的变化。我想,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有商就会有政商交往。在我们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又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提出要构建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第一个“亲”是亲近,第二“清”是清楚、清白。”亲”“清”这二字,精辟深刻,既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廓清边界、干净办事做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也为我们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年过去了,在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看了很多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给我们提供的一些材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不少媒体这方面的报道。让人高兴的是,现在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换了思维。政商双方都对“亲”“清”二字的认同度提高了,“亲”“清”理念逐渐成为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这是一方面。二是有了规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制度规定,一个材料中讲到到今年1月份,至少有7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有的地方还出台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有了这些制度和清单,办事进退有了边界。哪儿可以办,哪儿不可以办,有边界了。随之带来的就是变了作风,有规矩了。我们政府部门干部作风也在转变,主动扑下身子,靠前服务。我看了媒体的报道,具体是什么地方的税务所、什么地方的领导干部,有名有姓。
更重要的,我们觉得企业发展有了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白了,他们也相信了,企业成功靠市场、靠科技、靠创新、靠管理、靠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靠什么关系,靠“劣币驱逐良币”。当然,我们在为这些新气象感到高兴时,也看到还有不少问题依然严重,比如“清”而不“亲”,清白了、清楚了,不亲近了。领导干部对企业敬而远之,怕犯错误,所以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要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借用一句话说: “永远在路上”。全国政协会锲而不舍地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助力呐喊。
今年我们已经安排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专题协商会。我们欢迎你们关注,到时候给我们多做报道。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用钱买影响力。请问“一带一路”倡议至今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和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谢谢。
王国庆:
谢谢你的提问,“一带一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性事业,不是一国、几国、一个地区,是世界性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果惠及世界。这个倡议从2013年提出,从那时起,“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现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到目前为止,在沿线20个国家已经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平台,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往外走,目前累计投资超过了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还有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
我们看了一个材料,仅仅去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不仅仅是签了合同,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完成。去年完成的营业额占到同期总额的47.7%,其中包括在巴基斯坦、土耳其、匈牙利等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对改善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商之路、共建之路、共享之路,必定会为打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和各专委会对“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从国内到国外,开展过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出过不少主意,提过很多建议。我本人作为全国政协外委会成员,参与了好几项这方面的调研。今年我们外委会还将就“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展开调研。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主张“五通”,其中民心相通非常重要,人文交流就是为民心相通服务的。所以我们也会为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建言献策。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想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政协委员在提振文化自信方面能做些什么?谢谢。
王国庆: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说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底蕴。说回来,今年春节期间,有一档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据说收视率极为可观,十期节目,收视观众达到11亿多人次。我这不是为电视台做广告,这个节目确实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被这个节目所吸引,正好是春节期间,我也正好有时间放松一下自己,就被这套节目吸引住了,连着看了好几个晚上。我上二年级的小孙子也跟着,用他课堂里、书本上学到的那点唐诗宋词跟着参与答题。
从媒体报道看,这档节目确实吸引了方方面面的人,可谓是老少皆宜。选手也是这样,特别是“百人团”里面有古稀老人,也有学龄儿童,有工人、农民、硕士、博士,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我还挺佩服那些外国人,诗词背得比我还多。“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选手心中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他们对中华经典诗词的挚爱确实令人感动。《中华诗词大会》的走红体现了中国诗词是浩若烟海。你看“飞花令”,多少啊,一首一首的。中华文脉绵延相传,牢牢扎根于民间,再次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自信的重要判断。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国政协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去年我们全国政协开展的91项视察调研活动,其中至少有21项与文化文艺有关,可见对这方面是很重视的。8月份还召开了以文艺繁荣为主题的议政性常委会。
今年,全国政协已经安排围绕“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调研,还要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当中有很多从文化界、文艺界来的,这方面他们做的工作就更多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最近媒体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如果大家关心,可以从那里去找很多生动的故事。谢谢大家。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
去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营改增减税大约5000亿人民币,但我们听到有一些企业反映,说“获得感”并不是非常明显。政协委员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来自企业的,据您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谢谢。
王国庆:
关于中国企业的税负问题,最近确实议论比较多,特别是去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当年减税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企业家,包括媒体上也有一些报道,说企业感觉负担还是重。中国企业的税负情况到底怎么样?怎么才能让大家感觉到压力没有那么大、负担没有那么重?这方面我和在座各位可能一样,了解得并不是太多,有的记者可能比我了解得、知道得都多。我请教过有关部门的同志,管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同时也请教了一些来自企业的政协委员。据他们介绍,企业税负的高低可以从宏观税负和企业的主要税种税率两个维度来衡量。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这两方面的税负水平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当中都属于中等或偏低的。
由于时间关系,有一些数据我就略了,大家从网上一查都可以查到。有的专家也认为,因为中国的税叫间接税,我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企业对税费的痛感特别敏锐,稍微有一点就感觉到了。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了税以外还有费,加上各种不合理收费转嫁到企业身上,企业感到的实际负担就重了。去年营改增减税5000亿,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是真金白银拿出去的,或者说是少收上来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获得感肯定会有差异,因为增值税特殊的抵扣机制,对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和纳税管理的要求更高。另外,受投资周期、资本构成、管理情况以及营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在不同的时间点存在一定的波动,并非每一个纳税人在每一个时间点税负都是下降的。在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尽相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总体减少的情况下,目前还有1.6%的纳税人的税负是有所上升的。
有关专家说,有外国专家称,中国的营改增作为一种税制改革措施,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但是它与直接减税、免税不是一回事,不是直接的减税、免税,所以更需要纳税人根据制度的变化相应改进和加强内部的管理,以尽量多地去享受政策红利。这是需要自己下功夫的。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营改增减税的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我注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收费问题也做出决定,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业的收费。我想,双管齐下解决企业的税负问题,大家会看到希望看到的结果。
全国政协已经做出安排,我们今年将围绕营改增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性调研。这项工作要往前推,但是在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去开展监督。有些方面监督完了,在议政平台上我们再提建议、出实招,也就是要把营改增这项工作、企业减负这项工作往前推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