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围绕民法总则草案,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在小组会上展开了热烈讨论。委员们纷纷表示,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是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在小组发言中表示,“总体上讲,民法总则草案是比较成熟的,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草案体现了我国民事法律领域中一些成熟的做法和基本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国情特点。”李明蓉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王学成在讨论中表示,制定民法总则的意义重大。他说:“民法对发展市场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法律基础作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38年来,已经建立了许多部单独的民事法律。现在要编纂一部系统的民法典确实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按照全国人大制定的目标,民法典要力争在2020年完成。”
“民法总则草案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法治建设中立法方面的重要部署。”王学成说。
王学成指出,编纂民法典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我们实现良法善治具有重要意义。”
“立法工作是法治建设的前提。中国的民法典应该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能够体现在具体概念条文中和具体制度中。”王学成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饶戈平建议,国家今后要加大对民法总则的普法宣传教育。
饶戈平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基础在民法,法律的核心精神也体现在民法中,比如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原则,契约精神、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属于民法内容,也是法治的核心内容。
饶戈平说,随着我国日益富强,向小康社会迈进,与公民个人有关的民事关系和财产关系在法律中越来越重要。至今,我国还没有民法总则,也没有民法典。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要加大对民法精神的传播,让公民了解到个人合法权益可以受到怎样的法律保护,通过哪些方式来保护,如何遵守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担负的义务。
“让法治精神深入到每个公民,法治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法学教授侯欣一建议,“在接下来的民法分编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现有的民商习惯做大规模调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成功的经验。”
侯欣一教授认为,这些民商习惯是现实生活中与立法工作关系最核心的东西,如果对家底不清楚,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法法律。民事法律的立法仅靠理论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是不够的,必须符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习惯。(北京周报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