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特稿:全面深化改革要"知行合一" 不让改革者进退维谷

文章来源: 瞭望 发布时间: 2017-03-11 责任编辑: 苏向东
+|-

特稿:全面深化改革要'知行合一' 不让改革者进退维谷

◆ 无数次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奶酪”易;革自己的命、动自己的“奶酪”痛

◆ 绝不能出现改革成就的书面总结“成果丰硕”,但群众对改革成果的感受与期待仍存差距的情况

◆ 现实经济生活中仍遗存着某些计划体制“特权”烙印,破坏了应有的市场秩序,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效率,成为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

◆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害怕担责,躲着走,拖着看,不敢碰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的现象

◆ 解决“不会为”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就必须关心领导干部在改革问题上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

◆ 要降低改革可能给领导干部承担成本和风险的压力。调动领导干部“想改革、敢改革、谋改革”的积极性,需要真正重视并有效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文/韩保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更加嘹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调研,在充分聚集民智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努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党建等七大改革领域里“四梁八柱”都已出台,一个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能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显现。 

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蓝图已经备齐,要紧的是如何筑牢“四梁八柱”,建构起足以显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永葆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和优越性。

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知行合一”方能让改革落地生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尤其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能够真正领悟“关键一招”的重大意义。

学是为了用。但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讲起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来“头头是道”,写出来的文章里,更是对问题和毛病以及不改革的危害分析得“入木三分”,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些“夸夸其谈”会讲大道理的干部,行动上常常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有危机感、紧迫感,不仅改革畏首畏尾,不敢探索,不敢碰硬,而且调研少、招数少。不知道怎样改的“本领恐慌”是这些人的“内伤”。有的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采取应付的态度,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深化改革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深化改革的步子却总也迈不开。绝不能出现改革成就的书面总结“成果丰硕”,但群众对改革成果的感受与期待仍存差距的情况。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更深刻的革命,与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政府要自我革命。这会涉及到领导干部自身的“奶酪”。无数次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奶酪”易,革自己的命、动自己的“奶酪”痛。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光说不练”,玩文字游戏甚或搞变通,很大程度上是怕这种“痛”,“小私”误了“大公”。

要真心改革,就要下狠心去除私心杂念,勇于从动自己的“奶酪”入手,自我革命。真心的改革,肯定是实干当头的改革,肯于俯下身子、涉险碰硬,一句话就是要“知行合一”。不仅要真心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用真心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而且要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行动、真干劲推动改革。

唯有真正把“知”与“行”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之中,各项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才能落地生根,全面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筑牢,由此支撑起来的“现代化”的制度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具魅力。

注重发挥全面改革

整体效能“动车组”效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宗明义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的内涵,不仅讲的是改革内容广,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体制改革,又包括党建、军队方面的体制改革,而且强调的是这诸多领域的改革之间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推进各领域改革之间协同和配套,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领域改革冲突和掣肘,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是筑牢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的根本。

提高改革整体效能,第一位的就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万事开头难”,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各项改革怎样破局,先从哪里入手,怎样由浅入深,怎样较快见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了我们办法和原则。

首先,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入手,形成“群众拥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合力支撑。

2013年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改革如何破局时指出:“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根据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上又提出“四个有利于”的改革原则,为今后的改革导航。他说,“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一丝不苟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要求去推进全面改革,不仅能克服各种阻碍,形成一种高效的集约化改革,使改革深入人心,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能,达成把各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建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和谐基础之上的大功效。有了“群众拥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合力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就能不断深入下去。

其次,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改革在很多领域难以突破,问题出在哪里?很重要的一条,在于看不清问题中什么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什么是次要的、处于服从地位的因素,不能及时抓住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毛泽东同志始终把这个问题放在领导工作的突出地位。他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还说:“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邓小平讲过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讲出了抓主要矛盾的“要领”。

无疑,要顺利推进涉及领域广泛的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整体效能,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用辩证唯物史观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客观规律。在诸多领域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具有牵引作用的。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