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北京周报》记者王祥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将于五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谈及“一带一路”,就不得不说到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端的国家——德国。事实上,一百多年前,正是德国人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说法。而今天,德国不仅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还在中德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接受了《北京周报》专访,就中德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谈了自己的观点。
“和德国人谈判,过程很艰难,但一旦谈成了,他们会遵守契约。”史明德委员说。作为一名深耕中德关系数十年的外交家,他这样总结自己眼中的德国人:“这个民族非常优秀,有很多世界知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办事严谨认真、守时守信,比如德国制造,不仅是品牌的象征,也是德国人特点的象征;他们也有弱的一面,有时较为偏激和死板。”
而史明德委员对德国国民性格的总结,恰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三年多以来,德国对此倡议的态度变化反应出来。他说,倡议提出之初,德国对此抱有较深的疑虑,认为“一带一路”只服务于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想借此输出产能,扩大影响,因此,德国国内对“是否参与”展开了较大范围的讨论,并组织了智库对该倡议进行评估和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去沿线国家实地考察,同时也在观察中方对此倡议的推进情况。
“三年多来,德国人发现,中国不仅是实实在在地推进‘一带一路’,更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可以给德国带来很多商机和利益,所以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史明德大使说,最终,德方打消了心中疑虑。
众所周知,过去三年,德国加入了亚投行,担任副行长并成为该行投票权最高的欧洲国家;中欧货运班列,现在已有多条线路从中国始发,一路向西至德国杜伊斯堡、汉堡等地。
目前,中德两国铁路合作仍在不断推进。2016年3月,中德两国就新铁路货运通道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将在第三方市场上开展合作。
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便提出中德开展第三方合作的想法。他指出,当前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的背景下,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将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同中国的中端技术装备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产品市场,也可以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三方受益之举。
2016年6月,两国关于在第三国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条款写入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第三方市场合作就是中德企业在两国以外地方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比如在阿富汗,两国已经开展了矿业人才培训、减灾救灾方面的合作,目前,这个合作还在扩大,体现了两国对阿富汗和平重建的重视和支持。”他说。
“中国是‘一带一路’东端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亚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中德间广阔的亚欧大陆,就是我们合作的广阔空间。”史明德委员说,“一带一路”将会给中德合作带来新的动力。(《北京周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