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这一目标的提出,把握住了历史节点,非常重要,恰逢其时。
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既有难得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一是深刻认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内涵,确立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实际目标;二是立足于持续“建设”,痛练内功。
建设“双一流”,是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高标准,目的在于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我们首先要具备一流的意识,措施中紧抓根本。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高校,看上去积极性高涨,争相加大高校投资,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却是希望藉此争得更高名分、更多资源、更大好处。有些高校将功夫放在琢磨现有排名机制,希望通过高待遇引进知名专家教授等方式提高位序及影响力,甚至不惜代价到其它高校“掐尖”挖人。这样的做法,谈不上“建设”,大大背离了应有的方向,背离了双一流精神的初衷。
建设“双一流”,必须防范将实质目标口号化。首先要有世界性的大局观,切实形成针对性强、脚踏实地的建设方略;互相挖角,最终会导致内耗,从而削弱我国整体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尊重学术规律、教育规律,立足于深耕细作,从根基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材;揠苗助长、挖苗填坑都不可持续,无从发展。同时要构建完善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中国的高等教育,要珍视机遇,不能一波一波自我“折腾”。只有着重于综合统筹,全心全意办实事,支持鼓励练内功,才有可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生态,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目标。(国务院参事 邓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