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立良法促善治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蒋涛 曾鼐)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效果好,这些词汇成为代表们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过去五年立法工作的普遍评价。
3月12日,全国人大河南省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答卷”令人印象深刻,立法工作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6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至此,中国现行有效法律总共达到了263部。“一个总体的判断,就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回顾过去五年立法工作,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说。
注重问题导向,回应民众关切,民生立法的全面推进彰显为民底色。过去五年,中国从全面修订环保法、食品安全法到相继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立法工作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顺畅的呼吸”……
“过去五年的立法工作体现了历史担当和立法精气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认为。
文化民生也是五年来中国立法机构工作的发力点。在文化立法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审议通过,文物保护法和档案法得到修改,文化领域立法长期以来较为薄弱的局面得到改变。
“新制定的这些文化领域的法律,明确了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优化了服务功能。”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吴恒说,这对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民众精神食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是民生,五年来各项重点领域立法稳步推进——
五年里,推进宪法修改、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制定国歌法等,一系列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相继出台的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实现了国家安全法治建设诸多“零的突破”……
报告中列出五年立法详细清单,立法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保障”“先行”作用越发清晰。
“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国家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意愿。”长期关注人大立法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郭乃硕说。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如何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顺利实施,亦是过去五年人大立法工作的重点。许安标提到,立法机关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做出授权决定,支持和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
官方统计显示,五年来依照法定程序做出的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有21件,涉及自由贸易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共15次打包修改法律95件次。“应该说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许安标说。
谈及五年来的授权决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表示,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和在全国各地推开的决定,为改革有序进行提供了法律支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等一批重大改革中,21件改革授权决定保证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有机对接。
立法数量在提升,立法质量也在提高。在于志刚看来,中国立法技术和立法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和变化。同时实行了一系列统筹修改法律的形式,一揽子解决涉及某项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实验性创新的法律支持问题。
这份报告对2018年立法工作提出建议,研究编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统筹安排今后五年立法工作,其间包括加快民法典编纂工作,继续做好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相关工作,保证改革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等目标。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立良法以促善治,仍将贯穿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的始终,以法治力量推动中国发展进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