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卫生,还有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虽然疫情在中国已得到控制,海外蔓延的态势却远超之前的想象,目前全球累计确诊已超过500万例,凸显世界控制疫情的道路仍然漫长,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当此之际,中国两会拉开帷幕,《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以“疫情后经济生活预期”为主题联合库润数据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恢复的公众预期方面,国人对中国远比对他国及国际更乐观。另一方面,疫情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公共卫生与健康不出意外地成为大家最关注的两会话题。本次调查在5月15日至19日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568份,覆盖全国7大区域的10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国计民生,哪个领域最重要?他们这么选择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备受期待的两会在北京召开。调查显示,对于今年的两会,公共卫生与健康是最受关注的话题,64.5%的受访者选择此项。排在第二的是经济发展,为55%。接下来,生态环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都有不低于四成的选择率。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有关公共卫生与医疗的议案提案远多于往年,甚至许多非本职领域的代表也递交了公共卫生领域的议案。有行业专家说,新冠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不足,因而致力于对其作出优化改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李为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共卫生体系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现在中国一线医疗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警觉性不够,有些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疫情早期线索后,还不清楚上报处置流程,所以未使用直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可能存在的疫情。此外,目前的直报系统在医疗机构上报传染病信息后仍存在人工审批的中间环节。因此,他将提议建立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与长效机制。
在调查中,回答“经历新冠疫情后,哪些领域对中国国计民生变得尤为重要”这个问题时(如图),76.7%的受访者认为医疗卫生尤为重要,认可度最高;第二高的是科学技术进步,有54.2%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经济发展排名第三,中选率54%。
从细分人群看,关于医疗卫生的重要性,个体工商户(85.2%)和青年学生(81.8%)的认同度更高;对于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性,高学历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认同度更高,提及率均过半。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经历过这场疫情,许多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改变,生命与健康安全必然会排在人们重要性认知的首位,尤其是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程度,所以医疗卫生与健康必然成为人民关注的最大焦点,各界的表达欲、参与度会空前提高。不过,随着未来形势好转,人们的认知会相对发生变化。
张颐武认为,由于青年学生尚未复学,个体户是本次疫情直接受到冲击的群体之一,他们成为最关注医疗卫生领域的细分人群不足为奇。而企业管理者从宏观角度看,其着眼点和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美国是“最让人失望的国家”
应对疫情,各国采取的措施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下列哪些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控的现状感到失望”时,高达86.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应对疫情最让他们失望的国家。受访者最为失望的第二个大国是英国,有29.0%的选择率。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疫情防控现状感到失望的受访者仅占4.9%。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说明中国民众普遍对中国政府的疫情应对表现比较满意,对未来中国疫情的防控形势也十分乐观。”张颐武表示,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世界上最强的医疗水平、最优秀的卫生人才储备,但现在却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个反差让很多国人都非常错愕,这种反差可能是导致失望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也是类似道理。
这一结果与国际社会对美国防疫表现的看法是一致的,尽管美国领导人19日还在宣称美国感染人数世界第一是因为美国的检测数量全球最多,并称这是“荣誉勋章”。5月18日,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公布的一项对德国民众的调查显示,由于当前的健康危机,73%的受访者对美国的看法变差,1/4的受访者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善;只有37%的德国人仍然希望与美国保持更密切的关系,比去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在美国的另一个盟国英国,无党派智库外交政策组织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鉴于华盛顿应对新冠疫情的表现,只有28%的英国人相信美国会在世界上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这一比例相比1月份下降13个百分点。
从公众对疫情后各国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的预期来看,美国也“最不乐观”,超七成(71.1%)受访者作此判断,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高出43.4个百分点。对意大利、英国等国经济社会恢复情况持悲观态度的受访者占比较低,均不超过两成。仅有5.7%的受访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恢复状况表示担忧。
与世界经济形势预期相比,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经济恢复前景更乐观。近五成(47.3%)受访者认为世界经济形势恢复到疫情以前需要1至3年,四成(40.4%)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恢复到疫情以前仅需6个月至1年。
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李稻葵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尽管消费、外贸、就业等领域均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当前疫情不会动摇到中国经济的根本,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3年间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呈乐观态势,中国有多重经济和社会手段对冲疫情造成的影响。
张颐武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复工复产相比欧美处于领先位置,“这个位置非常重要,这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仍然会很大,反全球化与西方同中国脱钩的努力都将付出巨大成本”。
“中国人危机意识变得更强”
受疫情影响,这届毕业生没有了线下答辩,没有了往年的毕业典礼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部分毕业生求职的标准在发生变化。本次调查的195名应届毕业生受访者中,41.5%表示找工作的考虑因素中,待遇的重要性降低,但与其他因素相比提及率还是最高。重视度被降低的还有: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岗位工作强度、企业规模和性质等。
在本次调查的1171位受访已工作者中,近八成人心态稳定,表示正处在积极工作或安心工作的状态中:有较强进取心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45.8%;约1/3的受访者表示会“安心工作,维持现状”。
李稻葵表示,保障就业是中国稳定民生的重点,其核心在于保障800万新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他表示,就业可能会为社会带来一些焦虑情绪,但这本质上不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可以用多重社会手段去化解,比如以高校为平台,让大学毕业生们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并支付一定酬劳。
连续几个月的疫情,迫使人们“降级消费”、保守消费。调查显示,2020年剩下的时间,大幅缩减境外旅游和奢侈品消费的受访者占比最大,减少外出就餐排在第三。与此同时,疫情让中国人危机意识变得更强,计划增加稳健型理财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55.8%;38.9%的受访者计划增加保本理财。
李稻葵说,投资、消费、外贸这三大板块,今年受到最大冲击的是消费。“疫情第一阶段的影响主要在卫生方面,第二阶段是复工复产,现在我们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消费信心的恢复。”他认为,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消费的基本恢复或许要等到今年10月。
疫情对人们生活和想法的改变还有很多:问及疫情结束后最想去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是首选,提及率最高(33.3%),日本是提及率最高的国外旅游目的地,提及率近三成。排在接下来几位的分别是新加坡(18.0%)、韩国(15.8%)、泰国(10.8%),而美国和西班牙等国排名都十分靠后。很明显,疫情影响严重程度正成为中国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