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两会 话小康: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民法典维护公民切身利益

文章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0-05-27 09:53:00 责任编辑:李高思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20-05-27 09:53:00

央视网消息:这几天,民法典草案正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也引起了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民法典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有许多内容和我们息息相关。

胎儿有继承 接受赠与权利

在民法典草案中,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其中,草案更是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首先,民法典草案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根据这条规定,在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被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未成年遭性侵 18岁后仍可诉

此外,草案还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限,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从而有利于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在其成年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权利。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等人格权面临威胁,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民法典草案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死者生前不反对家属可决定捐遗体

遗体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中比较主要的来源之一。不过,遗体捐献涉及到死者遗体的完整性,同时又关系到死者近亲属的精神利益。那么,死者生前没有表示过捐献器官,死后器官能捐献吗?民法典草案增加规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共同决定捐献。

两会要闻

图片新闻

直播更多>>

全媒体矩阵

要闻

现场

聚焦

声音

全媒体

多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