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海关总署副署长:考虑将部分“超常规”防疫措施转为常态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 李晓喻)在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中国将如何稳定外贸,防范疫情从境外输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海关正在考虑将部分“超常规”措施转为常态,如通关查验时货主可不到场,所有入境人员100%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和采样检测等。
进口通关时间不到42小时
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持续推进,4月中国进出口总值降幅已收窄到0.7%。但考虑到欧美此前因疫情取消大量订单,且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中国稳外贸仍需继续发力。
李国介绍说,目前海关已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外贸企业困难。在提高通关效率方面,海关对企业复工复产急需物资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免到场查验、24小时预约通关等措施压缩货物在港时间。4月,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已从3月的48.82小时降至41.78小时。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海关已对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报关的进口货物累计减免滞报金1.37亿元(人民币,下同);准予138家企业延期缴税,预计减免滞纳金1400万元。延长汇总征税报关单电子支付时限惠及企业1569家,涉及税款164亿元,占同期汇总征税应缴税款的40%。
在发展跨境电商方面,海关正在采取措施支持跨境电商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设立退换货中心,解决跨境电商B2B出口海外仓货物退货难问题。
海关总署还在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出口限制性措施。李国透露,截至目前已先后促使8个国家取消或调整因疫情原因对中国出口食品采取的限制措施。
部分“超常规”通关便利将成常态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海关总署采取多项“超常规”的政策举措,如减少随附单证和证明、减少锚地检疫、在全国有条件的港口完善并推广进口“船边直提”、出口“运抵直装”的口岸快速提离模式等。
李国称,目前海关正在研究将一些实践效果良好、广受欢迎、与相关法规不存在明显冲突,原计划仅在疫情期间实施的“超常规”措施转为常态化。
他透露,以下措施将被重点考虑:实施“货主可不到场”查验,即收发货人可以委托监管作业场所经营人、运输工具负责人等到场,或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平台等方式告知海关不到场实施查验;推进验核材料电子化,即向海关办理业务时须验核纸质材料的,可先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提供电子文档,以后再通过寄递或现场送达等方式补交纸质材料;推进非现场稽核查作业,即对具备条件的企业,海关可采用远程视频连线、电子数据传输等非现场方式实施稽核查等。
所有入境人员100%健康申报或成制度
眼下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数据,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555万例,逾34万人死亡。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新冠病毒或许永远不会消失,将转为慢性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
此前,为严防疫情从境外输入,中国海关对所有入境人员都实行100%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和采样检测,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入境人员和交通工具也都严格实施100%流行病学调查和登临检疫。
李国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情况下,“应当把应急状态下形成的这套防控策略、防控方案,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巩固口岸疫情防控成效。
他表示,为持续加强疫情防控,海关将开展境外疫情信息广泛搜集、提升疫情风险识别准确率、动态完善口岸防控方案等工作也转为常态化措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