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谈疫情期间电影行业发展
电影最适合的放映地在电影院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援助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的议案在网上受到关注。
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贾樟柯,就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疫情之下电影导演的转变,以及电影流媒体放映等话题进行了对话。
疫情之下,一些电影转向流媒体播放。对此贾樟柯表示,疫情的特殊情况下,电影转向流媒体直接放映,是可以理解的,但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正常情况下仍旧应该以电影院为第一出口,流媒体只是一个补充。
呼吁关注疫情之下电影从业人员流失
北青报: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对电影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给您造成什么担忧吗?
贾樟柯:疫情对电影行业造成了全产业链的影响。电影是从上游投资到终端放映的全产业链,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很大的危机和打击。比如上游的投资,经济下行,进入电影的资本就减弱。
再例如,我国庞大的电影体量是依靠电影院撑起来的,电影院是电影的终端出口,没有放映场所,电影产生不了效能。而这些终端场所主要建立在租金昂贵的商业地段,比如大型商圈等,它们房租压力大,长达5个月没有进账,对电影院来说压力非常大。
这些影响是整个电影圈都有共识的,国家电影局和各地电影局都出台了政策予以扶持。
电影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是自由职业者,靠拍戏拿片酬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是收入塔尖的人,那些平时收入很高的导演和艺人都有积蓄,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但一般的技术人员,例如,灯光工人、收音师、美术部门工作人员等,都是普通收入。疫情之下,他们的生活压力就很大,出现了改行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工作都有专业性,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干的,但是从业者流失了,这对中国电影基础来说是个打击。这个危机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等疫情过后,经济恢复上行,电影拍摄需求增加的时候会发现没人了。
所以我认为,目前对电影从业人员的帮助是有欠缺的。但我也可以理解,资助个人不像资助企业和法人那样简单,怎么认定这个人的工作,是用申请的方式还是其他渠道来获取资助,这些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但我呼吁,还是要关注他们,不要缺了这一块儿。
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
北青报:疫情期间有些电影选择了放弃大银幕,改为流媒体放映,您考虑过流媒体的放映吗?
贾樟柯:疫情是特殊的,大家禁足在家无法去电影院看电影,同时也有了在家看视频的需求。一些影片直接去往流媒体,我认为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电影界各个产业链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比如电影院可能不理解,认为已经出了宣传资源,怎么能又去流媒体上播映。我认为先共渡难关吧。因为上游投资公司如果垮了,电影生产不出来,电影院也没有电影放了,大家都是一体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严格的窗口期制度。电影是放大的艺术,也是聚众的艺术,电影院是电影最主流、最正常、最主要的放映渠道,流媒体是对电影院的补充,不能取代电影院。总的来说,电影院是电影的第一出口,正常情况下,电影放映应该首先是在电影院,有了窗口期之后,再接触流媒体等终端。
北青报:如果不考虑疫情,单说流媒体放映电影,您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趋势吗?
贾樟柯:流媒体放映电影并不是新的现象,已经出现十多年了。
但对于电影来说,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流媒体只是一个补充。
我认为这也在于导演的选择,如果导演选择放弃大银幕,直接在流媒体放映,也没有问题。对于导演来说,你认为作品最佳的观赏场景是家庭或者办公室还是在电影院,要看导演自己重视的是什么。
北青报:电影院放映和流媒体放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贾樟柯:首先,电影院放映是聚众观看,电影聚众本身带给人们对于影片内容同样的情绪反应,一起唏嘘、一起叹气、一起笑等,让人和人之间形成情感共识。我们是需要这种共识的,电影的魅力也在这里。
另一方面,电影艺术让人喜欢的地方,除了它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以外,还有它对现实的放大。比如特写镜头,大家为什么喜欢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张脸,在银幕中可能是一张宽50米、高30米的脸,人类的表情在特写中被放大。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珍视的传统电影的美感,不应该放弃。再有就是,我也考虑到,要保护传统行业。电影院毕竟是电影的传统出口,有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我们也不能弃旧图新,把整个行业淘汰掉。
疫情让导演对人、事的理解发生变化
北青报:您在疫情期间发表的一篇短文《步履不停》中提道:“这个世界的导演可以分为两种:经历过战争的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这种经历的差异,代表着对人性和社会的不同理解视野。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的导演可以分为另外两种: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和没有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在您看来,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导演和没有经历过的导演,区别是什么?
贾樟柯:最大的区别是对人、事的理解和认识。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极端的处境,看到人的极端脆弱。
以前这种极端的情况是战争。比如二战一结束,意大利马上兴起了新现实主义,是战争极端的处境和经历使得导演对人性的理解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见过极端的情况,经历过大的灾难,对人在极端情况下呈现出来的人性有见识、有视野,所以产生了伟大的艺术。
新冠疫情也是这样。我们遇到一种罕见的席卷全球的病毒,大家驻足在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全部被打破,不能社交、国境线封闭、航班断航、人与人被隔离开等。而且,我们的对手是无形的病毒。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脆弱被呈现出来,带着这样的经验去理解人和社会的时候,我相信视野是不一样的。
北青报:日前,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组织了以“空间”为主题、以新冠疫情为背景、聚焦隔离生活的短片拍摄计划。该计划邀请来自全球的多位导演同题创作,每部片长3分钟左右,全部在室内空间完成。为此,4月份,您拍摄并发布了短片《来访》,您之前接受采访说,这是用了一天的时间,用手机拍摄出来的。拍摄这个以疫情为背景的短片,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贾樟柯:我是很想拍这个短片的。希腊电影节的这个策划,是旨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电影的方式作出反应、发表感受。
我很喜欢这个创意,这代表和证明电影这个媒介也可以快速和现实生活互动。一般来说,电影是工业生产,需要长时间的组织才能创作,很难同步和社会发生互动。而且,电影创作的一般规律是先进行长时间的沉淀,去回忆和酝酿。但我认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时、快速的反应也非常重要。
在疫情中有这个策划,我认为是对电影快速反映现实的传统的回归。虽然规模很小,但也提醒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是可以发声的。
疫情期间新电影发行、拍摄均搁置
北青报:疫情对您自己的工作造成了什么具体影响?
贾樟柯:直接具体的影响,一个是对我最新的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本来安排4月份在全国发行,现在也取消了,还在看之后什么时候一切恢复正常再提上议事日程。
另外,我原本还安排了新影片的拍摄。我们原计划在春夏交接的时候拍,现在季节是到了,可以拍摄了,但是因为之前没办法做前期筹备,现在也无法实施。今年是没办法了,季节错过去了就等来年。
但我同时完成了一些过去觉得不是太着急、太要紧的工作,比如录制了电影知识普及节目,节目已经上线了,这是一个收获。而且,我也写了新的剧本。
北青报:这次参加全国两会,您针对老年人无法自如使用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线上缴费,以及开展网络社交活动等现实困难,提交了一份如何让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安度晚年的议案。在媒体披露后,您这个议案受到很大关注。这几天您收到什么反馈吗?
贾樟柯:目前反馈主要是我自己在的山西代表团。议案需要代表联署,大家都表示非常支持,说是感同身受,有共鸣。
其实包括我自己,虽然相对年轻些,但对数字生活也有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我疫情期间上网课,进直播室,弄半天上不去,我也是在学习。周围人也有这个共鸣。
北青报:除了这个议案,您这次参加两会还带了什么建议吗?
贾樟柯:我这次是带了一个议案、一个建议。建议是和我自己的行业比较近,希望政府鼓励民间主办文化节展活动。现在我们的文化节展活动大部分是政府包办,我建议增加一些对民间举办活动的倾斜政策,让民间文化节展活动市场化。
文/本报记者 高语阳 统筹/刘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