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5日讯 “10045.72亿元”!2021年1月26日合肥市生产总值正式发布,成功跻身全国“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在这其中,合肥工业克服疫情、汛情的影响,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工业“顶梁柱”作用愈发明显,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3%,工业对GDP贡献率达44.5%……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徐国康 摄

速度之进——增速稳三甲,效益创新高

“围绕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各项任务部署,2020年合肥迅速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方案》,制订稳制造业主体、稳民营经济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专项行动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市工业战线全力完成防疫物资增产保供、生产秩序恢复、“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等阶段性任务,120户重点企业专人负责,133个重点项目专班推动,市领导联系走访工业企业500余户次。“疫情期间我们对重点企业问题实行盘点销号,解决产业链协同配套问题539个,其中省际配套104个。”凌云介绍。

在一系列抗疫、惠企、稳增长的有力举措下,合肥规上工业跑出了上扬曲线:一季度下降10.2%,上半年实现“负转正”,四季度平均增速高达16.1%,11月单月增速创90个月新高,全年以8.3%的增速,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3。“量的合理增长外,我们更看重质的稳步提升。”凌云表示,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9和18.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创近九年最高点。

产业之“心”——“芯屏汽合”产业新地标

2020年2月25日,合肥市集中云签约8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突破千亿元,其中4个项目投资额超百亿,单个项目最高投资达400亿元……拉开了合肥2020年先进制造业标志性项目建设的序幕。特别是其中的蔚来中国总部项目落户合肥,引起广泛关注。3个多月后,大众入股江淮混改、投资控股国轩高科,再一次为合肥的汽车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一系列主动出击后,合肥汽车产业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增长25.1%、营收突破千亿元、产量近60万辆。

汽车产业只是合肥“芯屏汽合”产业全面布局、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凌云介绍说:“合肥的‘芯屏汽合’,从字面解释是产业方向的选择,即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而透过字面,则是一种发展理念,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保持在“沉默中长跑”的战略定力,发展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020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5.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1.6%。

企业之跃——不断突破的“合肥力量”

2020年12月31日,合肥联宝科技全年营收达1010亿元,同比增长40.5%,诞生了合肥首家千亿工业企业。疫情初期,企业面临抗疫、缺工、缺产能等现实考验,合肥市强化“托底服务”,通过“共享员工”、就业补贴、定向返岗包车补贴等政策,2个月内为联宝科技送工8000多人。积极探索“区外保税仓储”等新模式,短短51天帮助企业新架设组装线11条,助力联宝电子跑出加速度。

对很多合肥的大企业,2020年都是圆满收官的一年:美的、京东方在肥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合肥长安产值上200亿元台阶;阳光电源产值超150亿元;新增百亿企业4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已达8户。科大讯飞、阳光电源、中建材粉体、万力轮胎等4户企业荣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服务之举——抓产业链,“链长制”是密码

“链长制”是合肥发挥独特制度优势、高效应对疫情冲击的有力一招,重点就是向产业链上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聚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2020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工业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合肥市对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制’,我本人担任了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合肥积极应对产供链条配套、技术人员交流受限、出口受阻等新情况新问题,果断采取共享员工、包机接境外工程师、减税降费、超产激励等非常之举,保障重点企业订单稳生产稳、重点产业链条稳增长稳。“通过努力,2020年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9%,对全市工业增长支撑有力。”凌云高兴地分享道。

精准的支持政策也是合肥工业稳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多年来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事后奖补等多种政策工具,逐年加大市级先进制造业政策资金投入,支持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发展特点的制造业企业,近三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向制造业真金白银超百亿元。针对疫情、汛情影响,出台惠企专项政策,为企业新增减费降税161亿元。在合肥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问卷调查中,回答“目前合肥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竞争优势”时,75.7%的企业选择了“政府引导支持有力,产业政策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