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诉讼大省如何“治未病”——专访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题:诉讼大省如何“治未病”——专访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
记者 张素 赵晔娇
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诉讼大省。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接受记者专访时先列出一组数据:
“多年来,以全国1/26的法官编制数办结了全国近1/13的案件数,法官年人均办案最高达346件,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为破解办案“老大难”,他们下了很多工夫。例如,尝试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各类调解资源汇聚到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建立起法院主导的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平台,用调解缓解审判压力。
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有效缓解法院案件持续高位增长的困境”。全省法院收案数仍呈现两位数增长,2017年达到171万件,同比增长14.8%,位居全国第二。
问题症结究竟在哪?浙江高院经过调研发现,虽然各种矛盾纠纷调解力量众多,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管各事”,大量的矛盾纠纷不经过滤直接涌入到法院,导致诉讼案件居高不下。
破题关键正是从浙江发源的“枫桥经验”。形象来说,“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我们坚持源头治理、三级联动,从乡镇、县级、全省三个层面‘三管齐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引导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消除在萌芽状态。”李占国说。
“三管齐下”发展为“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据统计,浙江省各县市区均已建立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92家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入驻,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
成效很明显。李占国说,通过构建起分层过滤、开放融合、网上网下、衔接配套的递进式多元纠纷解决新体系,2018年当年,全省法院收案增幅3.4%,系10年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案件大幅增长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2019年,浙江省各级法院收案下降4.6%,实现近十年收案首次下降;2020年,收案再下降7.2%,实现收案下降、办案质效提升、老百姓司法获得增强的多赢效果。
说起法院在体系里如何发挥“断后”作用,李占国说,在剥离诉前调解职能的同时,更好地支持和规范职能部门、调解组织和社会力量在法治轨道上参与社会治理。
他强调,法院在推进诉源治理的同时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调解必须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决不能以矛调中心先行调解为借口拒绝立案、拖延立案、增设门槛;对于矛调中心调解不成的纠纷,凡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登记立案,坚决防止出现新的“立案难”。
他还指出,对于缠访闹访、违法信访的,法院要担当作为,依法严惩,理直气壮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以司法权威更好维护党政公信力。
谈及下一步,李占国表示,要持续推进诉讼服务中心与矛调中心深入融合、高效协同,真正构建“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多元递进解纷机制,力争再用几年时间,使浙江诉讼大省的现状得到明显改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