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书签、玩偶、手机壳,胶带、U盘、冰箱贴……中国各地文博机构、旅游景点的文创产品常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何破解传统文创同质化现象?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的解决方案,称为“新文创”。
“‘新文创’就是科技与文化结合,探索以IP构建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提出,“新文创”形成了经市场检验的较成熟的运作系统,通过多种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形成更受欢迎的文化符号(IP),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不久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引入了IP概念。全国两会期间,正在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
尤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如“云南新文旅IP计划”就是以动漫、电竞、影视剧等数字化手段将文旅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西南联大”这一IP既打造有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也有西南联大主题游学线路的开发。
一些反响不错的案例是否意味着市场找到了破解同质化问题的路径?范稳乐观表示,以IP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将把人们想象力无限拓展,文创2.0、3.0时代将延续下去,“新文创”不会重蹈覆辙。
《故宫出版记》中透露的五年发展目标提供了一种参考,故宫出版社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互动沉浸技术(MR)、激光融合技术等创新科技与故宫古老经典的资源相结合,让深藏在皇家宫苑中的艺术瑰宝服务社会。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提出,文创应该关心社会,关注民众。如今,故宫的文创团队更加关注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过节、结婚、读书等话题,希望通过《故宫中国节》《宫囍·龙凤呈祥》《金榜题名》三个IP,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让公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博物馆正在转变叙述故事的方式,参与、体验、交互正成为高频词。过去看不见的库房文物和在实体展线上陈列的文物正在被添加进线上展示的名单列表中,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变革正逐渐改变博物馆的语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