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刘佳)“双减”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经过为期超半年的治理,“双减”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学科类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九成。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受到政协委员的关注。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建议,针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其中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比如体育,为去除应试化倾向,可严格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
去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其中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进行明确定义: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意见》对学科类培训机构设定了明确的经营规范和行业要求,包括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等。并对学生的上课时间、时长等作出明确规定。
刘林认为,当前非学科校外培训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议政府部门立足防范风险,应抓早抓小,及时采取必要规范措施和引导手段,促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持续发展,防止重蹈类学科类校培机构大起大落的覆辙,减少社会风险和各方损失。
据此前调研,全国目前有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30万家。他建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学科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其中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为去除应试化倾向,可严格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