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中国网发 段崴 摄)
中国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张静)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中国翻译协会在全国翻译业内和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互动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网专访了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就中国翻译协会如何在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杜占元表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中国翻译协会是我国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40多年来,聚焦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与翻译界一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沟通中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中国网发 段崴 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中国翻译协会如何助力我国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杜占元认为应从5个方面持续发力,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一是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译介,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译协高端翻译专家资源,积极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翻译出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依托中国译协中译外研讨会商机制,加强核心理念和关键词汇的外文译法规范工作,完善中国话语外译常态化发布机制,牢牢把握中国话语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二是加强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翻译人才荣誉体系,推动高层次翻译人才梯队建设。今年,在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和“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增设了“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填补了行业奖项的空白,激励更多优秀翻译工作者投身我国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品牌建设,创新开展多语种时政、文化等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研修活动,创新举办国际性奖赛活动,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认证工作,加强与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学界、业界的协作联动,共同推动翻译专业学位硕博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是加强技术赋能,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翻译术语库、多语种语料库和知识库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协调协作,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企业等行业各方共同探索技术融合发展路径,组织翻译技术标准研制相关工作,引领翻译技术规范发展。同时,密切跟踪翻译技术发展趋势、编制翻译技术发展报告、创新翻译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助力技术赋能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四是创新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水平。2023年,中国译协紧跟翻译技术发展大趋势,启动了机器翻译伦理规范等多部团体标准研制工作,联合百度翻译发布了《机器翻译技术及产业应用蓝皮书》,举办了首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并取得圆满成功;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创新策划“翻译中国•拥抱世界”系列直播访谈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交流对话,共话翻译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国内外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者投身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崇高事业中。我们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在打造品牌矩阵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服务我国翻译和对外交流事业发展。
五是持续拓展翻译领域国际人脉建设,在国际翻译舞台上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长期以来,中国翻译协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翻译界事务决策、推荐中方专家参与国际翻译组织专项工作、牵头实施重点国际翻译项目等,积极讲好中国译界故事、传递中国译界声音。下一步将积极拓展与包括国际翻译家联盟及其区域中心、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在内的国际组织及各国语言学术机构、翻译组织的互动交流,推进各语种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通用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探索翻译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同时,加强面向在华留学生及国外青年译者的交流,培育未来汉学家、翻译家,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杜占元表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做好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中国翻译协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翻译业界资源力量,在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姜一平】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京ICP证04008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