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首页 > 两会观察 > 两会系列评述 >

杨雪冬:从两会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发布日期:2024-03-07 15:02:51 | 来源:环球时报

文 | 杨雪冬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两会是中国年度政治议程中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民主政治体系如何运行的集中展示。按照宪法,从年底到年初,从地方到中央,各级两会相继召开,代表委员聚集一堂,通过民主大会的形式,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年度报告,讨论决定重要任务重要事项,通过重要法规条例,把深入调研形成的议案、建议、提案等汇聚起来,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民意汇聚和有效治理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现代性和独创性,生动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中发挥的枢纽型制度作用。

之所以说这两种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枢纽作用,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这两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原创的、位阶最高的民主制度,通过这两种制度创制出国家的主要机构,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现代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和实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制度,体现和实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民主优势。

二是这两种制度发挥着联结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主要环节、汇聚主要治理主体实现治理合力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人民、人民代表和各级国家机关联结起来,既明确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也为人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渠道。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构建起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能在制度层面不断扩大民主合作的同心圆,汇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在中国这样超大规模、内部多样、变革迅疾的国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枢纽作用将不断彰显。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民主制度建设的绩效发挥提出更高要求,对国家治理提出更多挑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并多样化,不仅涉及物质文化生活,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多样化的诉求,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制度性的梳理和回应。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不仅要注重形式完备,也要重视制度运行效果的实现;不仅要重视民主团结的仪式程序,也要重视民主治理的实际效能;不仅要重视重要事项问题的讨论,也要重视每个参与主体的切身感受。

越是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的攻坚期,越需要高扬民主旗帜,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两种制度运行的能动性,为人民意志的表达和汇聚,提供主渠道的支持。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这两种制度,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汇聚起来,推动各级国家机构的积极回应,动员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让人民群众真切拥有国家主人翁感。

每年的两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运行的一次集中展示,其枢纽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还要依赖各项具体制度机制的建设完善、各项日常工作的创造性开展,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制度的具体实践者民主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丰富民主机制,拓展民主渠道,创新民主技术,将民主落实到制度运行的具体环节和细节之中,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政治获得感。


【责任编辑:申罡】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