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有望实现国际产能绿色转移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 2016-02-17 责任编辑: 申罡
+|-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6年供给侧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均是中国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战略转型举措。毫无疑问,这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能源行业正在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寻求参与国际合作,打开新兴市场产能合作大门,这被视为有效化解当前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

    经济结构性下行企业转型要准确定位

    当前,经济增长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炭消费增速拐点已至,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劳动力红利逐渐丧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增长已达极限。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生大量僵尸企业。

    国姿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日前在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年会上指出,当前的经济下行属结构性而非周期性变化。不少行业未来发展面临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转变。“十三五”期间,过去以总量控制为主的战略要向质量改善战略转变。工作重点要从控制环境污染物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转变。大气污染防治也要从容量控制向流量控制转变。过去不被看好的节能环保产业,如今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今年中央制定的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归根到底都是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企业对发展战略的定位一定要有趋势性判断,要勇于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变革,即绿色高效。”赵华林说。

    根据中国制定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及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将有更大的加速度。2016年,创新和绿色发展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供给侧改革,也将释放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信号。”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说。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产能绿色转移

    与会专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在2015年的愿景与行动开始逐步进入产业,中国企业应该看到方兴未艾的其它国家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东欧、非洲。而这将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企业打开“走出中国制造微利红海,拥有前期蓝海市场”的大门。

    在此背景下,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今年针对国际产能合作,将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开展国际技术中国转移、中国产能国际合作,同时以全球一站式O2O服务为举措,建立相向而行的国际合作网络,最大限度帮助国内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与国际有需求的市场接轨,奠定中国产业更强大、更持续的国际资源合作竞争力。

    据介绍,在打造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合作通路方面,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已建成全球绿色技术对华合作平台、中国中东欧合作国际平台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平台三大渠道。

    “‘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特点就是‘共商、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享受中国发展的成果。预计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共需8.7万亿美元,仅靠亚投行、丝路基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撬动各种社会资本和国际金融资本。”商务部前副部长、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高级顾问魏建国说。

    魏建国认为,不同以往,此次中国企业“走出去”凭借的是先进而有质量的资本、管理和技术,如智能电网、钢铁、核电、高铁技术等。2015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为推动对中国的产能转移创造了好时机,但是加大国际产能合作还要走绿色转移的道路,绝不允许污染项目“走出去”。

    中外互抛“橄榄枝”

    本次年会还活跃着不少中国地方政府和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波兰、埃塞俄比亚等国相关人士的身影,他们积极为推动双方产能合作互抛“橄榄枝”。

    记者了解到,围绕国际产能合作,今年1月开始,在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组织的“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产能合作友好访问期间,共有八家企业签署了与巴合作项目,涉及煤矿、钢铁、铁矿方面的投资合作,以及光伏电站、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持。2月底,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还将举办“一带一路中国合作与产能研讨会”,组织研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金融政策与国际化路径。5月,启动中巴经济走廊的第二次中资访巴,重点开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材料等合作,同时启动与中东欧塞尔维亚农业机械和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合作。7月,启动中俄产能友好访问,重点推动双方在能源、机械、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产能合作事关双赢,可作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补充。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分享技术、多余产能,更好转移生产设备,进行双边甚至多边合作,促进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在新兴市场创造更多需求。”罗马尼亚大使代表经济商务参赞沃雷尔说。

    沃雷尔进一步指出,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在发展战略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以罗马尼亚为例,该国一直致力于作为中欧洲枢纽吸引重大投资项目,现在已发起若干主要能源类招商项目。

    而位于新丝绸之路沿线的斯洛伐克D1工业园区作为欧洲第一国际商贸园,也希望与中国开展绿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作为东欧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波兰面临与中国同样的能源转型问题,波兰计划未来10年在现代化和新能源建设方面投资600到800亿美元,建设新能源发电厂。双方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转型方面均有合作空间。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商务专员表示,“埃塞俄比亚希望中国的投资能够更加广泛。埃塞俄比亚的基础工业非常薄弱,而中国的钢铁、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可以考虑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