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官兵移交已排雷场:手拉手踏验每寸土地(图)
扫雷官兵手拉手走过“死亡地带”。本报记者 严浩 摄
冬日的滇南边陲河口县,阳光煦暖。12月9日上午,中越边境云南红河段已排雷场移交仪式,在河口县桥头乡薄竹箐雷场隆重举行。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的军地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桥头乡各族群众齐聚雷场,亲眼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红河州已排雷场移交仪式现在开始!”主持仪式的省军区副司令员宋保钢话音刚落,扫雷指挥部机关和扫雷二队官兵,在云南省副省长、省扫雷领导小组副组长张祖林、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等领导的带领下,手拉着手,徒步走过这片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
中越两国的边界绵延1000多公里,当年两军边境埋下大量地雷,形成了最复杂的雷场,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中越边境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本次排雷行动,是去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中越边境中方境内组织的第三次大规模排雷行动。去年11月,云南省军区400余名扫雷官兵奉命奔赴文山、红河边境地区,排除涉及6个县30多个乡镇的55平方公里雷区,为边疆群众扫除雷障。
雷场移交是排雷的最后一道程序。为了让当地政府和群众放心,排雷官兵手拉着手,徒步从雷场的一侧出发,用双脚详细踏勘检测昔日的雷场。世界排雷专家认为,能把一个雷场中70%的雷障清除掉,就是成功。但云南省军区排雷官兵早已立下誓言:要把雷障“百分之百”的清除干净。今天,他们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个角落,用中国军人验收雷场独有的方式,证明这块土地上已无地雷。
雷场里,雄赳赳气昂昂地徒步踏验已排雷场的扫雷二队官兵,是去年11月奉命奔赴红河州边境执行排雷任务的。1年时间里,官兵转战绿春、金平、河口3县,冒着生命危险攻克了老永后山、马奇后山、1076、老卡等排雷难度非常大的雷场。
徒步验收结束,当地群众身穿节日盛装,端着美酒争相敬献给排雷勇士,表达衷心感谢。扫雷二队队长马永信和桥头乡党委书记何顺全代表军地双方,现场签下了已排雷场移交文书。
“我们终于能放心耕种啦!不久以后,这里就是我们边疆人民丰收的果园!”当地群众与扫雷官兵一起,在昔日的雷场中种下了一棵棵茁壮的柚子树苗。阳光下,嫩绿的树苗在焦土中显得更加翠绿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