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且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
邓恩铭,1901年出生于贵州荔波县,水族。十六岁时,他远赴山东投奔叔父继续求学。在即将离别故土之际,邓恩铭写下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巧合的是,青年毛泽东1910年离开家乡时,亦是改写这首西乡隆盛的诗,毛泽东的诗作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伟人总有相似之处,面对相似的场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却能改写同一首诗抒发他们舍身为国的壮志豪情!
从另两首离别赋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年少时的邓恩铭已立下了为国为民努力奋斗、不怕牺牲的决心:“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焕然新。”“南雁北风,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
1918年,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开始阅读《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思想有了较大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邓恩铭在济南学生运动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其爱国情怀与组织能力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
在一中求学期间,邓恩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齐鲁书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里,邓恩铭大量阅读了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伙伴,王尽美即是其中之一。这群少年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成长起来,并组织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革命青年,邓恩铭、王尽美等在1920年11月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一大召开,邓恩铭被推荐作为济南代表与会,成为一大代表中最小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邓恩铭对革命的态度是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的。1925年5月和11月,邓恩铭两次被捕入狱,虽在组织和家人的营救下出狱,但艰苦的环境和常年的奔波让他患上肺结核病和颈部淋巴结核病。即便身患重病,即便家人一再反对,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邓恩铭便又投身到党的工作中去。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第三次被捕。身陷囹圄的他领导狱中党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斗争。4月19日,我党同志利用日军和国民政府交接的有利时机策划了一次越狱斗争,但是由于仓促起事,准备工作尚未计划周全,最后只有党员杨一辰成功逃脱。这之后,邓恩铭还强拖着复发的顽疾,组织狱中党员成功进行了两次为改善生活条件的绝食斗争。一次越狱失败并没有打倒顽强的邓恩铭,7月21日我党同志又组织了第二次越狱斗争,这次斗争经过周密部署,邓恩铭等顺利逃出。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患病,身体虚弱的邓恩铭等部分党员未跑多远又被重新捕获。邓恩铭预感时日无多,在狱中留下了与母亲的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由此可见其对未能实现革命理想的遗憾和慷慨赴死的悲壮。1931年4月5日,邓恩铭被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