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残迹:明十三陵之殇[组图]

发布时间: 2015-10-15 16:44: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钰  |  责任编辑: 张钰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明十三陵皇陵残破的明楼。梅生摄影

 中国网图片库第一期高级摄影研修班采风地点明十三陵。图为明十三陵皇陵残破的明楼。梅生摄影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本组图片是著名世遗影像专家梅生大师记录的未大型修缮前的明十三陵景观,辉煌大气的建筑加上历史的痕迹使得皇陵更显庄严肃穆,对比之下如今的十三陵开放陵寝更像是供人参观的景点了,未开放陵寝也被周边的村庄侵蚀不见当年的风采。

1   2   3   4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