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拍摄的余秀华。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诗歌是她的拐杖
现年39岁的余秀华,来自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家中务农。余秀华因为出生时脑缺氧而造成脑瘫,无法干农活,无法考大学,高二下学期便辍学。从此之后,她赋闲在家,诗歌成了她忠实的伙伴。
余秀华的诗走红后,一些质疑声随即涌出,认为这些爆发力非常、叫人瞠目结舌的文字,不太可能出自脑部患有疾病的人。但人民网在去年12月的一段视频采访,让另一些人对余秀华起立致敬。
在视频采访中,因为残疾,余秀华说话时模糊不清,摇头晃脑,走路和打字时感觉很费力。“有时候就是自己一刹那的感觉,不高兴的时候,就去表达一种不高兴的情绪,并不是说要用诗句达到什么样的表现……对我来说写诗是一件小我的事情,我觉得我的残疾就是命,有些事情你改变不了,改变不了的就是命运……你在这个地方,你想走你想飞,但是你飞不起来。”
很多年来,余秀华在家中所能做的,就是扫地、做简单的饭菜。干活时,扫帚充当了她的拐杖,一如诗歌在她生命中的角色。
在给《诗刊》配发的自述中,余秀华写道,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这根拐杖,让她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安稳。“当生活很单调很无聊的时候,总要有一种东西让你对生活有点希望,那就是写诗喽。”她说,正如邻居们冬日打麻将一样,自己写诗也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写,心里就痒。
余秀华很高产,有时候一个下午就可以写五六首诗。在搁笔良久的小说《泥人》中,她把写诗称作“一个人的私密旅行”。只不过她的旅行用一根手指完成—因为脑瘫,她只会用左手食指打字,打字的时间远远超过构思。她的电脑是2009年湖北的网友们捐赠的,因年久失修,屏幕会随着余秀华敲字而闪动。
在她的博客上,有网友称,读余诗,常常让人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她的残疾、她不幸的婚姻、她无法摆脱的封闭农庄,和她的诗歌对比,悲情仿佛是注定的。亲情、爱情是余秀华诗中常见的题材,这或许因为她的爱情还未盛开便已凋零。然而余秀华对此却不以为然:“悲伤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悲伤的时候更容易写诗,但我不是一个悲情诗人,我高兴时也写诗。”
不过,余秀华还提到,写诗给她带来了一些诗坛的名气,无法给她带来很多财富,《诗刊》发表余秀华的诗后,给她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让她非常高兴,她每月的低保救助金才60元钱。
等待未完,除了爱情,还有诗歌被人认可,还有走出这封闭的村庄,还有回报父母。余秀华说,聊以自慰的是,目前已有两家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