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献礼海军节:北海舰队某基地护卫舰大队锻造让党放心的“黄海前哨”

发布时间: 2016-04-23 16:44:4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米晋国 李胜之 李丁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南坨子前巡逻。  摄影 来永雷

创业基因:艰苦是成长的“炼丹炉”

水兵,总是和蔚蓝的大海、雄伟的战舰联系在一起,而有这么一群人,却常年和猪牛羊、菜地、大棚打着交道。

记者走进黄海前哨的该大队南洋农副业生产基地,给人的印象是,大棚多了,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手机也有信号了。

随行采访的该大队政委王世威告诉记者:从农副业生产基地组建至今,水兵换了3代,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不管人员怎样变换,环境怎样改善,艰苦创业、吃苦奉献的接力棒却传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入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班长朱成敏说,他们刚当兵那会儿,由于海岛路不通,官兵吃菜非常困难,上级决定在这里创建农副业生产基地时,面对杂草丛生、砾石满地的荒坡,战士们用刀割枯藤、火烧野草、筛子筛土,一个月后,硬是在荒坡上“啃”出了几块巴掌地……

记者见到朱班长,他急匆匆地从大棚里跑出来,额头满是汗珠,老式的作训服上沾满了泥。

黝黑的脸,两只长满老茧的大手……这位1米80的山东汉子,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位50多岁的“老农民”。

这名“70后”的老水兵,算是南洋第一代水兵了,参军入伍已有20多年,光在农副业生产基地就干了15年,没有在家过一个春节,是海岛的“老楷模”。

2002年入伍的士官李晓,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南洋第二代水兵。记者走进大棚,他正在采摘茄子和小西红柿。

初次见面,他摘了些叫做圣女果的小柿子捧到记者面前,让我们品尝,憨憨的笑容里满是真诚,举手投足间也彰显着一种成熟和淡定。在这么多“80”后战士中,李晓可谓是最踏实的一个,转眼7、8年过去了,从来没说过累,一直传承着吃苦奉献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工作,现在大家都习惯称他为“二当家的”。

精神既是寄托,同样也是信念。2005年,李晓开始研究嫁接茄子、青椒、西红柿等技术。可是,第一次失败了。为此,他利用休假时间,专门到山东寿光农业生产博览会取经,向农艺师请教,终于攻克了嫁接技术的难题。据说,在寿光学习技术的那段日子,李晓那能吃苦、爱较真的劲头居然还吸引了一名实习的大学生,并最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如今,他们已经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当我们讲起他们的爱情故事时,幸福的表情顿时写在了脸上。同时,他的付出也赢得了回报,加入党组织,两次荣立三等功。

回忆起近20年来的创业经历,大队王世威政委说:“南泥湾”精神在海岛深深扎根,影响着一代代水兵在南洋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每年都有一批新兵报名申请去南洋农副业生产基地开荒种地。

“90”后新兵英浩,是个城里兵,在家里更是娇生惯养,没想到却主动申请来南洋当“农民”,属于南洋第三代水兵了。 

英浩在家时,除了上学就是上网玩玩游戏,油瓶子倒了都懒得去扶。起初,心想到这里锻炼一下,再苦也不过2年,然后就退伍回家。没想到,一来到这里,他就傻眼了。在这里不到一周,他的手就磨出血泡,脸上也开始爆皮,闷的时候就跟这些猪牛羊说说话。

去年,他的父母上岛探亲,看到儿子就掉了眼泪,说什么都要托关系把儿子调走,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因为,在这里有朝夕相处的战友、有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有亲自接生的“小花”……他的心已经在这里扎了根。

从朱成敏班长到士官李晓,从士官李晓到新兵英浩,“南洋三代水兵”的变更,都标志着农副业基地是战士们成才的舞台,更加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吃苦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成长变化,得益于“南泥湾精神”培育、得益于艰苦创业精神的熏陶和鼓舞。

18年来,南洋农副业基地先后有6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1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0多名战士退伍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