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太湖边,大量倾倒在当地的建筑垃圾堆积成山(7月6日摄)。
2016年6月中下旬,4000余吨建筑垃圾从上海非法转运至苏州太湖地区,无论是建筑垃圾产生地、消纳点、转运码头与船只均无备案。7月14日,又有两艘装载建筑垃圾的船舶在江苏海门被查处。这两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关注,一方面,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大;另一方面,目前的处理机制存在诸多短板。
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显示,2016年1到6月份,上海建筑垃圾申报总量达3915万吨,是同期统计的生活垃圾重量的12倍。该局废管处处长邹华告诉记者,最高峰时,上海4天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能堆出一座金茂大厦。但是,上海本地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处理能力基本饱和。
基层官员及专家表示,目前建筑垃圾的处理基本靠市场化,因为建筑垃圾本身也是可利用资源,因此产生方和需求方往往会直接对接。但目前已经“市场失灵”:一方面,特大城市的建筑垃圾严重过剩,建筑垃圾跨区域流动也受到环保约束的限制,市场无法确保建筑垃圾的合法流动,亟需跨区域的多部门联合治理形成合力,避免建筑垃圾对环境构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新型企业,由于原料来源、产品销路等问题,生存状况普遍艰难,对这一类型的企业必须加以扶持,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