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军民融合 锻造大国"军匠"——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纪实[组图]

发布时间: 2016-10-27 11:35: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宁  |  责任编辑: 杨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由部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兵器工业集团抽组的装备抢修分队紧急进入抢修现场。 中国网 董宁  摄影
 
 

10月25日,早上7:30,山西太原,晋西集团厂区,急促刺耳的警报忽然打破基地的宁静……

 总指挥迅速下达命令:“装备抢修分队,集合!”

 一支训练有素的队列迅速紧急集合起来。

总指挥:“同志们,根据指挥部命令,由部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兵器工业集团抽组的装备抢修分队已按时到达某战区装备维修保障基地,之前我们已进行了混合编组和任务分工,上级要求我们在5个小时之内完成装备抢修任务。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上车!”

“跟我来!”

随着第一小组组长一声高喊,抢修分队紧急奔赴维修现场。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现场,一场模拟实战的战场抢修比赛拉开帷幕。参加比赛的72名选手,是从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36个装备修理单位和兵器工业集团12个装备制造单位中经过严格考核,层层选拔而产生。这支临时组建的抢修队伍中,有年过半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尚未毕业,满腔热血的中专生;还有热爱技工行业,手法娴熟的女青年。他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打破彼此间单位差异、不同工种、年龄差距等壁垒,形成合力,迅速完成抢修任务。

现场焊工总裁判范绍林告诉记者,为真正实现军民融合,从实战出发这一目标。裁判组在考题设置环节上煞费苦心,除了在个人赛中模拟战场受损装备准备试题,结合战场装备抢修的多样性增加考试难度;还需要根据实战抢修流程制定团队规则,现场抢修比赛中,赛制完全打破了军地、军种之间的界限,采取选手个人抽签形式,3人混编成一组,每组成员都包括来自军地双方和不同军种的选手。由焊接、冷作钣金、无损检测三个工种组成一个维修小组。

据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机关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竞赛调动军民双方、涵盖四大军种,“融合”和“联合”是最突出的两个关键词,主要亮点在于采取军民协同的组织方式、军民一体的比赛形式和军民混编的团体科目设置,这样做能充分体现军民融合的理念,一改过去各自组训、各搞一套的局面,使军地之间、军种之间、制造单位和与修理单位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根据现场抢修比赛规定,选手们要在五个小时内根据现场材料制作出一个不规则的规定箱体,小组三名选手需要快速讨论形成制作方案和流程,配合完成制作。冷作钣金工完成画线、放样、切割等工序,焊工完成焊接,无损检测技工最后检测焊接质量。

在如此高规格的大赛当中,来自海军海豚队的两位不到二十岁的青年选手便显得颇受瞩目,一位是参赛年龄最小的“00后”选手王伟,来自海军某工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踌躇满志来到赛场。他说,因为昨天现场光线不好,焊接时候看不清,导致点焊部分完成不好,让他非常遗憾,今天要好好发挥,赛出好成绩。

 19岁的陈雅是王伟的学姐,也是班里唯一的女学生,今天她和两名50岁的老师傅协同作战,不免有些忐忑,不过良好的基本功让她一拿起焊枪就放松下来,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临时搭档的两位老师傅也对她刮目相看,说在她身上看到了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沉稳,也对技工行业的下一代信心满满。

兵器工业集团人才学院党委书记彭心国向记者介绍,科技强国一定是制造强国,制造强国则离不开高端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在第一线解决现场问题,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前,高级技能人才的上升渠道单一,空间有限,到高级技工就遇上了“天花板”和“隔离墙”。如今,部队和地方都在重点关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兵器工业集团从荣誉和待遇上对高级技能人才体现出足够的重视,高级技工还可以上升至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从而为技术工人修建出完整的上升渠道,提升技术工人的自我修炼积极性。工作中,这些一线技能人才从设计上就参与到我军装备制造中来,训练中军民融合,适应部队需求,提高我军争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日上午,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落下帷幕,获奖选手高举代表行业最高荣誉的“金扳手”奖杯。军民融合、从战出发的务实态度和精益求精、悠久传承的工匠精神锻造出新一代的大国“军匠”。(中国网记者 董宁/文)

1   2   3   4   5   下一页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