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致敬,陆军军医大学![组图]

发布时间: 2017-07-07 10:41: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胡红升  |  责任编辑: 杨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总后重庆办事处大坪门诊部大楼(1951年)。 图片由陆军军医大学提供

 

走向现代

紧紧依靠部队服务官兵

1954年,新的第七军医大学诞生之时,新生的共和国已度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领袖们明确了“现代化”发展方向,并一步步具体化为“四个现代化”。军队院校肩负着“国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

然而,初创之时,百废待兴,举步维艰。刚到重庆的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师生们,面前只有原中正中学及家属工厂的361间破旧房舍,部分学员甚至要到重庆大学医学院,乃至更远的贵阳医学院借读。

早在1950年,华中医学院就有建设成为“中南军区医学教育中心”的设想,但即使吸纳了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和南昌医学院,她也只有7名教授,11名副教授,22名讲师和12名助教,不得不从上海、广州、福州、南昌等地聘任教师。

进一步整合医学教育资源势在必行。1955年6月,第七军医大学接收由1944年创建的国民党军政部陆军医院改编的西南军区总医院,作为其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1956年8月,合并陆军第48医院;1957年8月,接收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大坪门诊部,作为其第三附属医院——大坪医院。

学校全面模仿苏联军事医学教育模式,重点学习基洛夫军医学院办学经验,推行“三段教学法”“六节一贯制”“集中轮回实习制”等教育训练方法,较快地走上了正规化教育轨道。

整合虽快,模仿虽易,但学校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力量源泉在哪里?在共和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之时,第七军医大学也在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

当年,太岳军区卫生教导队这叶小小扁舟,似乎注定要湮灭在战争汪洋中,破裂或覆亡,无迹可寻。但事实上,她或许有重创,有溃散,就是没有灭亡——背靠着人民军队,她总能一次次重整旗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晦暗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第七军医大学的选择是:一切为了部队,一切依靠部队,从部队中来,到部队中去。部队所需,官兵所盼,正是发展所向,力量之源。

1958年,目睹志愿军将士被美军M2A1-2型火焰喷射器杀伤和大炼钢铁群众被炉火烧伤的黎鰲副教授,主动放弃钟情多年的普通外科专业,牵头成立烧伤治疗小组,进军国内尚属空白的烧伤医学领域。

1959年,第七军医大学首次启动“军事医学研究”专项计划,重点项目涵盖防原、防化、反生物战、烧伤、高山病、野战外科、野战医院装备标准等。

1963年,为加强第七军医大学的军事医学研究,原属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野战外科研究所迁至重庆,入驻该校校园,并于两年后划归学校建制。王正国夫妇也随野战外科研究所一起加入该校。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初步研究了放射病的年轻教师程天民立即上书原总后勤部,请求参加核试验。第二年,他以学校参试小分队副队长身份奔赴戈壁滩核试验现场,迈入几乎一片空白的防原医学领域。

十年浩劫期间,第二、四、七军医大学换防,第七军医大学于1969年搬迁上海,1975年5月迁回,7月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缓缓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是融入财富滚滚的市场,还是瞄准日新月异的战场?三医大人没有迷茫,没有懈怠,默默耕耘在军事医学的田野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