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7月27日讯(记者 尚阳)“趁现在还跑得动,我还想多做一些事,为年轻人多创造些条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韶时常这样想。

虽已过花甲之年,纪韶却仍活跃在学术前沿,曾先后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获批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30多年来,无论工作多繁忙,纪韶从未离开过教书育人第一线。“我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纪韶说。

对待科研“求甚解”

纪韶在科研中是个很“求甚解”的人,在首经贸劳动经济学院有一个非官方的说法。课题在申报前如果给纪韶看过,最后获批的可能性较大。

每一次申报课题纪韶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选题角度到前沿性,从分析框架到逻辑性,每一句话都会字斟句酌。

与纪韶在一个课题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知道,纪韶从事的中国失业预警研究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她投入这个领域时国内还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推进这项研究,每一步都需要做大量的研究积累。画中国失业预警评价方法体系时,纪韶用A4纸一张接一张地铺在地上,趴在地板上硬是一笔笔地画出了2.5米长的图纸。

有时候对着电脑写论文,纪韶一坐就是大半天,等缓过神来,经常忘记吃中午饭。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11月15日至2010年12月,纪韶完成了北京市高校“十一五”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失业率和失业预警理论模型对就业政策支撑的研究》。这也是在北京市高校“十一五”成果转化项目获批的32项中唯一的一项社会科学项目。

此外,纪韶的专著获批北京市出版工程、还获得了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经济学一等奖。

学生的事无小事

纪韶重视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向要求很严格。她所带的硕士研究生朱志胜还记得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前,纪韶问他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进现在的师门,二是自我评价是否能潜心学习。

跟纪韶学习两年后,朱志胜真切领会到了进师门前老师提问的含义。“当我告诉导师自己进入了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答辩环节时,我能在电话里真切地感觉到导师的心情比我还激动。”朱志胜说。

正是在纪韶的悉心指导下,朱志胜撰写的论文获得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纪韶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在学校踏踏实实地学习、做研究,不断地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学识,因为这些是终身受用的能力。”纪韶的学生王珊娜说。

纪韶经常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创新课题,在王珊珊第一次申报课题时,正赶上纪韶在外地开会,而纪韶回京的第二天便是课题截止日期,于是她一下火车便直接拖着行李来到学校,帮王珊珊审阅申报书并提出指导意见。

纪韶常说,学生的事无小事,她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无微不至地关怀。

传道授业亦解惑

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纪韶仍然没有打算闲下来,除了仍承担着中国劳动力调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活跃在科学前沿,她最关心的莫过于带动和帮助年轻人成长。

纪韶一方面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多方寻求合作,组建研究团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给年轻人指点迷津,协助他们申请课题。

“连续三年,我带的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每年院里评审优秀硕士论文时,我的学生无论在哪个组,无论是开题还是中期检查等环节。优秀硕士论文的前几名都有我的学生……”,纪韶自豪地介绍自己带过的学生。

纪韶每周都会和师门的学生至少见一次面,每次都在2个小时以上,大家在一起研讨自己正在做的研究,常常是从别人的困惑中得到启发,所以思维开阔,写论文自然不成问题。

“我经常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会思辨,学会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思想,这样无论他们以后走到哪里,从政、从教或从商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纪韶说。